糖尿病 (DM) 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高發病率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重大挑戰。糖尿病腎病 (DKD) 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表現為1型 (T1DM) 或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腎功能進行性惡化。
大約三分之一的T1DM患者和一半的T2DM患者會發展為DKD,該疾病占終末期腎病 (ESKD) 病例的30%至50%。ESKD意味著腎臟功能不可逆地喪失,患者必須依賴透析或腎移植維持生命,同時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及過早死亡風險。

干細胞治療 (SCT) 作為一項前沿生物技術,在多種疾病領域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并在臨床研究中取得顯著進展。動物實驗表明,干細胞移植對糖尿病腎病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其在人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明確,目前僅存在少數小樣本隨機對照試驗(RCT)對此進行探討。
在此背景下,多項臨床研究開展了相關探索,但結果存在差異。例如,Perico等人開展的一項1b/2a期多中心RCT評估了異基因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對中重度DKD患者的療效,發現18周時患者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顯著改善,但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未見明顯變化。
相反,Gaipov等的研究顯示SCT可顯著降低微量白蛋白尿(MAU),而對eGFR和血清肌酐(SCr)水平無顯著影響。這些不一致的結果突顯了當前證據的不確定性。
干細胞治療展現腎臟保護作用:薈萃分析(90名患者)顯示其可改善糖尿病腎病的腎功能與早期損傷標志物!
近期,贛南醫學院康復醫學院在國際著名期刊雜志《Frontiers in Medicine》發表了一篇“干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系統評價與薈萃分析”的研究綜述[1]。

本系統綜述和RCT的薈萃分析旨在探討干細胞移植在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干細胞移植技術從臨床試驗到臨床應用階段的轉化提供更深入的見解。
方法:本研究檢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中截至2024年3月發表的相關文獻。
- 統計分析使用RevMan軟件(v.5.4)完成。
- 納入標準包括:年齡≥18歲、確診DKD(eGFR<60mL/min/1.73m2或MAU30–300mg/24h)、干預措施為各類干細胞產品,研究類型為RCT或非隨機對照試驗(CCT)。
- 排除標準包括動物實驗、非糖尿病所致腎病、數據不全及重復發表研究。
基線數據和干預措施如表1、2所示。納入的研究發表于2016年至2023年之間,共有4篇文章和90名參與者。研究內的人口統計分布特點是男性60人(67%)和女性30人(33%),平均年齡約為51歲,年齡范圍為18至82歲。共有53名(58%)患者接受了SCT。
雖然所有納入的研究都應用了SCT,但來源、劑量、頻率和注射方式各不相同。所有四項研究都使用骨髓作為干細胞來源,其中一項研究使用了臍帶 MSCs。兩項研究采用了同種異體給藥,兩項研究采用了自體給藥。
最終共納入4項RCT研究,PRISMA流程圖如圖1所示。基線數據和干預措施如表1、2所示。



這些研究發表于2016至2023年間,共包含90例患者,其中60例為男性,平均年齡約51歲。53例(58%)患者接受SCT治療,干細胞來源以骨髓為主,其中一項使用臍帶MSC;給藥方式包括自體與異體移植,具體劑量、頻率及注射途徑存在差異。
通過對納入研究的薈萃分析,我們評估了干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結果如下:
評估干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和安全性的結果
①干細胞移植對腎小球濾過率(eGFR)的作用
eGFR是反映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常用腎臟病飲食調整和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協作組織的公式估算GFR。森林圖數據分析(圖2)顯示,與對照組相比,SCT干預組eGFR有顯著改善。

為了更精確地評估SCT在提高eGFR方面的療效,進行了亞組分析。匯總分析(圖3)顯示,SCT對不同糖尿病亞型DKD患者的eGFR均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②SCT對血清肌酐(SCr)的作用
除了eGFR,SCT對其他關鍵腎功能標志物也顯示出積極影響。其中,血清肌酐(SCr)水平顯著下降(SMD=-0.65, p=0.02),表明腎臟清除廢物的能力得到改善(圖4)。

③SCT對微量白蛋白尿(MAU)的作用
MAU是DKD的早期標志。分析發現,SCT組患者的MAU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SCT有助于延緩蛋白尿的發生與進展。這一結果表明干細胞治療可能在DKD早期干預中具有重要價值(圖5A)。

④SCT對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的作用
然而,研究也發現SCT并非對所有指標都有效。對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這一關鍵參數,雖然有所下降,但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p=0.34),說明其降低尿蛋白排泄的效果在此分析中證據尚不充分(圖5B)。
⑤SCT的安全性與不良事件
在安全性方面,SCT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我們對表3中SCT誘發的AE的各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AE分為八大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肌肉骨骼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以及未分類的事件。

不良事件(AE)分析顯示,治療組的不良事件總數高于對照組。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神經系統和泌尿系統的相關不良事件在SCT組中明顯更常見,表明該干預措施可能存在特定的安全隱患,需要在臨床應用中密切監控。
為進一步理解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潛力,我們探討了其可能的作用機制。
干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的主要機制
干細胞通過多種途徑保護腎臟免受損害,包括自主靶向、抗凋亡、抗炎、抗氧化和抗纖維化作用以及足細胞自噬調節。具體而言:
- (1)通過強大的旁分泌作用,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創建有利于修復的微環境;
- (2)發揮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抑制炎癥細胞浸潤和炎癥因子產生;
- (3)對抗纖維化進程,降低TGFβ1表達,增加MMP2/MMP9表達;
- (4)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并抑制凋亡,通過特定信號通路減少異常增殖;
- (5)通過外泌體進行細胞間通訊,調控基因表達,發揮多種治療效應。
這些機制共同作用,從多個層面保護腎臟并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總結而言,干細胞治療并非通過單一途徑起作用,而是通過旁分泌和外泌體兩大主要途徑,協同發揮抗炎、抗纖維化、抗凋亡、抗氧化以及促進修復的綜合作用,從多個層面保護腎臟并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為何有的臨床試驗效果好,有的臨床試驗效果差,主要哪些原因影響的?
1. 細胞輸送途徑是關鍵影響因素。目前最常用的靜脈輸注方式存在明顯的“肺首過效應”,即大部分間充質干細胞(MSC)會因體積較大而滯留在肺毛細血管中,導致最終能夠到達腎臟起治療作用的細胞數量和活性都非常有限。
為克服此問題,研究表明動脈注射(如腎動脈)可以直接靶向腎臟,避免肺部截留,從而可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然而,不同輸送途徑(如尾靜脈、動脈)的優劣尚無定論,需要更多研究來明確最優方法。
2. 細胞類型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間充質干細胞(MSC) 是當前研究最廣泛的細胞類型,但其療效可能并非最優。其他類型的細胞,如臍帶/羊膜來源的細胞(UC/AF細胞),在臨床前研究中顯示出比MSC更好的潛力,尤其在減少蛋白尿、血清肌酐(SCr)和抗纖維化等方面效果更佳。因此,探索不同組織來源的細胞類型是提升SCT療效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細胞輸送途徑(如采用動脈注射)和選擇更有效的細胞類型(如UC/AF細胞),有望增加抵達腎臟的干細胞數量并增強其活性,從而最終提升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效果。
評估干細胞治療(SCT)糖尿病腎病(DKD)療效的標準是什么?
評估干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的標準主要依賴于一系列反映腎臟結構和功能的關鍵生物標志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1.核心腎功能指標:這是評估SCT療效最直接和重要的標準。
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被視為評估整體腎功能的“金標準”。eGFR的穩定或提高直接表明腎臟過濾血液的功能得到改善或延緩惡化,是SCT治療有效的關鍵證據。
血清肌酐(SCr):是臨床上最常用、最便捷用于估算eGFR的生物標志物。SCr水平的下降同樣提示腎臟清除毒素的能力增強。
2.腎臟損傷標志物:這類指標主要用于評估腎臟,特別是腎小球的損傷程度。
白蛋白尿/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DKD)的早期標志。持續存在的白蛋白尿預示著疾病進展的風險。SCT治療后白蛋白尿的顯著減少,表明治療可能修復了腎小球的濾過屏障功能,減輕了腎臟損傷,對于預防DKD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3.綜合與其他指標:
血尿素氮(BUN):BUN是另一個反映腎臟排泄功能的輔助指標,其水平下降也與腎功能改善相關。
疾病活動度:這是一個更綜合的臨床概念,通常由上述多個指標的改善共同體現。
總結來說,評估干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標準是一套組合指標,其中eGFR(常通過SCr估算)和白蛋白尿/蛋白尿是兩個最重要、最有效的核心生物標志物。成功的SCT治療應表現為eGFR的穩定或提升,以及SCr、白蛋白尿水平的顯著降低。此外,文中也指出一個尚未解決的關鍵問題:即確定患者能從SCT中獲益最大的最佳腎功能階段(“治療窗口”),這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臨床意義與未來方向:總而言之,該薈萃分析表明,干細胞移植(SCT)在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如提升eGFR、降低SCr和MAU)方面展現出顯著的治療潛力。但其對UACR的影響不顯著,并且可能伴隨神經系統和泌尿系統不良事件風險增加。因此,SCT作為一種治療策略,其療效與安全性需在未來更大規模的研究中進一步權衡和驗證。
未來研究應致力于通過優化細胞來源(如探索更有效的UC/AF細胞或工程化改造細胞)和改進靶向遞送方式(如采用動脈注射以克服“肺首過效應”)來提升療效;同時,需通過大規模、長期隨訪的隨機對照試驗來提供高級別證據,并精準界定患者能從治療中最大獲益的最佳腎功能階段(“治療窗口”),最終推動干細胞治療從臨床研究走向安全、有效且個體化的臨床應用。
結論
本研究結果提示干細胞移植技術可作為糖尿病腎病的潛在治療方式,其可顯著改善eGFR、降低SCr、降低MAU,從而減輕腎臟損害。然而,本研究也顯示SCT在改善UACR水平方面無效。由于納入研究之間存在明顯的異質性,本研究結果有待大樣本量的RCT進行驗證。
參考資料:
[1]:Du H, Xie C, Yuan Y, Luo Y, Cao J, Li Z, Yuan J and Li W (2025) Efficacy of stem cell therapy for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Med. 12:1601900. doi: 10.3389/fmed.2025.1601900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