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抑郁癥是神經退行性疾病 (ND) 的常見繼發癥狀,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損失引起。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干細胞療法來替代死亡的神經細胞,但干細胞分化效率低和存活時間短是限制療法有效性的障礙。臨床上,不同疾病的患者使用相同的細胞療法無法獲得相同的效果。然而,傳統中醫 (TCM) 經常使用辨證論治來確定NDs的治療方案。
本文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總結了中草藥結合干細胞療法的優勢,主要針對各種草藥對疾病和干細胞的作用,包括延長干細胞存活時間、抗炎癥、和抗抑郁樣作用。特別是分析藥物和針灸對不同療法影響的獨特途徑,力求闡明科學的中醫體系。本文主要闡述中醫治療繼發性抑郁癥以及中草藥聯合干細胞療法在各種方法中的優勢。我們相信它可以為繼發性抑郁癥提供一個新的臨床理念,以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降低患者承擔的風險。
與睡眠障礙和精神病相比,抑郁癥是與神經退行性疾病 (NDs) 相關的更常見的繼發癥狀。此外,對于患者及其家人而言,神經精神障礙通常比ND的方面更成問題和更令人痛苦。臨床研究報道說,大約40%的阿爾茨海默病 (AD) 患者存在抑郁癥。此外,許多研究表明, 10-45%的帕金森病 (PD) 患者患有臨床上顯著的抑郁癥。最近的研究探索了NDs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以及抑郁癥和NDs之間關聯的機制,或兩種疾病的聯合治療。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頓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額顳葉癡呆和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的統稱。
NDs是對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并且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普遍。最常見的ND,AD和 PD,主要在老年人中觀察到,并且這些疾病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ND有許多因素,包括年齡、炎癥、活性氧 (ROS) 和DNA損傷。眾所周知,衰老是神經退行性變的主要危險因素。
抑郁癥和AD的另一個共同特征是發生神經炎癥。神經炎癥存在于兩種神經系統疾病中的小膠質細胞激活和促炎細胞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濃度中。這種現象可以通過干擾神經元生長、分化、存活和突觸活動來影響抑郁癥和AD的發病機制。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抑郁癥是ND的繼發癥狀。總而言之,神經元死亡是由多種危險因素造成的嚴重后果,通常被認為會導致抑郁。NDs中的繼發性抑郁癥是對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因此有必要尋求治療以降低其患病率。
如今,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繼發于ND的抑郁癥可以通過治療潛在的ND來治療。NDs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然而,藥物治療和基因治療只能延緩病程或有很多局限性。例如,患者仍然面臨ND的風險,因為死神經細胞很少被新細胞取代。然而,干細胞療法可以避免這種不良后果,因為干細胞會分化成神經細胞或其他細胞。但是,差異化需要特定的條件。

干細胞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繼發性抑郁癥臨床應用價值
干細胞療法被廣泛使用,可以延緩ND的進展,而且它似乎對抑郁癥有效。在NDs的治療中,間充質干細胞 (MSCs) 是主要的干細胞治療細胞,因為它們在患者中具有高分化效率和安全性。最近,一些研究報告稱,骨髓來源的MSCs抑制了T細胞增殖,這種現象可能有助于在治療過程中對抗免疫排斥反應。炎癥在NDs和繼發性抑郁癥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過間充質干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緩解并減緩疾病進展。但干細胞分化效率低和存活時間短是限制療法有效性的障礙。臨床上,不同疾病的患者使用相同的細胞療法無法獲得相同的效果。
中醫(TCM)是指在長期積累的知識和實踐的基礎上,對中草藥進行診斷、病理生理和治療的整體方法。中醫在干細胞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強調整體論和辨證論治。據報道,某些中藥可以促進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與其他結果或方法相比,中藥在臨床應用中相對安全且易于給藥。中藥可誘導干細胞增殖和分化,并引起微環境的改變,增強干細胞的存活和功能。
研究表明,中藥可誘導間充質干細胞分化為神經樣細胞,調節免疫功能,減少或消除免疫排斥反應。以中醫整體醫學、辨證論治的理念為指導,研究MSCs的增殖、分化和抗損傷機制,可以促進MSCs在NDs中的應用。
干細胞治療繼發性抑郁癥的機制及優勢
干細胞來源:如前所述,神經細胞死亡是ND繼發性抑郁的重要原因。間充質干細胞主要來源于骨髓,皮下脂肪在任何條件下均可分化為神經細胞。間充質干細胞存在于各種組織系統中,例如骨髓、臍帶血、臍帶、胎盤、羊水和脂肪組織。
間充質干細胞最初是在骨髓中發現的,這也是主要來源。它們可以分化成外間充質細胞,包括骨化細胞、軟骨細胞和脂肪細胞,或非中胚層譜系,例如在周圍神經系統的發育、髓鞘形成和再生中發揮作用的雪旺細胞樣細胞。因此,注射間充質干細胞是臨床醫生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有效方法。
間充質干細胞促進其他細胞分化為神經樣細胞,但在某些條件下也分化為神經樣細胞。間充質干細胞促進其他細胞分化為神經樣細胞,但間充質干細胞也誘導神經細胞增殖。間充質干細胞可以產生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它們在為損傷部位的神經細胞增殖創造有利的微環境、增強受損腦組織中的血管生成、突觸發生和神經發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間充質干細胞在腦損傷方面具有諸多優勢
1、抑制細胞凋亡和纖維化;
2、刺激血管生成和恢復病灶內的血液供應;
3、 氧化應激的減弱。MSC介導的免疫調節機制包括抑制CD4+和CD8+T細胞增殖,促進調節性T細胞數量和增強其免疫抑制活性,以及增加免疫抑制物質的分泌。因此,間充質干細胞在神經組織修復中具有廣泛的有益應用。
在臨床實踐中,醫生總是選擇脂肪組織來源的MSCs (ASCs) 來替代BMSCs。與BMSC相比,ASC更容易分離,更安全,并且可以獲得大量的ASC。雖然ASCs和BMSCs注射治療已成為嚴重組織損傷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由于ASCs和BMSCs分化狀態不穩定,治療效果可能較差或失敗。
因此,我們應該從其他角度尋找更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細胞治療的效率,例如中醫。
中醫理論結合干細胞治療在繼發性抑郁癥中的應用
整體護理在中醫中很重要,該理論強調微觀和宏觀環境的統一。長期以來,整體論一直用于中醫臨床診斷,如辨證(辨證)和治療。按照喬等人詳述的方法。
我們將中草藥分為五類:補氣益氣;補氣活血;活血化瘀;補腎益精;并通過Fu-unblocking療法誘導復蘇。我們已經檢查了可用于治療抑郁癥和NDs的那些(表1)。


針灸結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抑郁癥
針灸起源于中國,涉及將細針插入身體特定部位(穴位)的皮膚或更深層組織,以預防和治療疾病。許多臨床研究表明,針灸能有效促進各類中樞神經系統損傷(CNSI)后神經元的功能恢復。
其潛在機制包括預防炎癥和氧化應激、抑制細胞凋亡以及刺激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然而,能夠分化成功能性神經元的內源性神經干細胞數量不足,針灸的治療效果可能不足。在脊髓損傷中,針灸通過激活多種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例如 Wnt、Notch和 Rho/Rho激酶 (ROCK) 通路)來促進神經再生和軸突發芽。Z. Liu 發現督脈電針(GV-EA)可以激活細胞代謝過程,并在脊髓病變部位的周圍組織中啟動內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此外,基于改良的神經嚴重程度評分和免疫組織化學,一項關于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研究表明,電針和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干預優于單獨的MSC移植,因為它們可以改善神經損傷并上調缺血灶周圍的VEGF表達。
然而,針灸也用于治療抑郁癥。根據一項薈萃分析的結果,針灸可能是常規護理和標準抗抑郁藥物的合適輔助手段。
觀點與展望
對于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繼發性抑郁癥的治療,干細胞治療已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干細胞的低存活率和低分化率仍然是一個問題。但近期研究表明,中草藥對干細胞的存活和分化有積極作用,可以調節炎癥免疫微環境,恢復多巴胺能神經功能。尤其是草藥中單一或復合成分誘導間充質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的作用機制及其抗抑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谥嗅t辨證論治體系,總結了中草藥對疾病的作用機制和中草藥的分類。
將中醫的藥性、藥效學和整體論與西方科學方法相結合,將有助于提高中醫的療效。將中醫理念與現代醫學和技術相結合,將推動新的治療理念。
參考資料:Jiahao Feng, Li Liao, Fangfang Xu, Lin Zhang, Jun Zhang, “Combin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Chinese Herbs for Secondary Depress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22, Article ID 6847917, 17 pages, 2022. https://doi.org/10.1155/2022/6847917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