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作為一種全球范圍內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疾病,一直是醫學界的難題。傳統治療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的癥狀,但在神經功能恢復和長期預后方面仍存在諸多局限。近年來,隨著干細胞技術的飛速發展,干細胞移植逐漸成為中風治療領域的一顆新星,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個關鍵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在干細胞移植治療中風時,單次注射與多次注射的療效究竟有何不同?
干細胞移植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多向分化能力、旁分泌作用以及免疫調節功能。這些特性使得干細胞能夠替代受損的神經細胞、促進神經再生,并改善腦部微環境。然而,單次注射和多次注射在治療機制和臨床效果上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單次注射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而多次注射則可能通過持續補充干細胞,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改善長期預后。
在本文中,我們將綜合分析單次注射與多次注射在干細胞移植治療中風中的療效差異,探討其背后的機制,并結合臨床案例,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干細胞移植治療中風,單次和多次注射的療效有什么區別嗎?
單次注射的臨床案例
臨床案例一、
2019年9月9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在國際期刊《Stroke》上發布了一篇《靜脈注射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中風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的 I/II 期研究》研究結果。

入選標準包括 6 個月前發生缺血性中風且嚴重受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風量表評分≥6)和殘疾。入選者接受了單次靜脈注射同種異體缺血耐受間充質干細胞。根據系列檢查、心電圖、實驗室檢查和胸部/腹部/骨盆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治療是安全的。所有行為終點在 12 個月的隨訪中均有顯著改善。
例如,輸注后 Barthel 指數評分在 6 個月時增加了 6.8±11.4 分,在 12 個月時增加了 10.8±15.5 分;達到良好功能結果(Barthel 評分≥95)的患者比例從基線時的 11.4% 增加到 6 個月時的 27.3%,在 12 個月時增加到 35.5%。
臨床案例二、
2023年1月19日,土耳其于斯屈達爾大學在國際期刊《Front Med》上發布了一篇《臨床經驗:五例中風患者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結果》的研究結果。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UC-MSC) 被注入 5 名在過去 8 個月內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每位患者均接受單療程 1–2 × 106Aticell-CH-MKH Vial Isolen,注入 100 ml 生理鹽水中,注射速度為 50 ml/h。
患者一:患者卒中后 7 個月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患者右手精細運動能力有所改善,這在干細胞治療 4 周后變得明顯。康復治療在物理治療科室繼續進行。治療 3 個月后,患者的右手和上肢發生了重大變化,患者的 NIHSS 量表在 4 周內從 10 降至 7,RMA 從 21 增至 32,Berg 平衡量表測試從 49 增至 53,CAHAI-13 測試從 64 增至 91。
患者二:征得家屬同意后,患者于卒中后第二周接受 MSC 移植治療。治療第一年上肢功能明顯改善,治療后 4 周 NIHSS 評分由 18 分降至 6 分,左側面部缺損完全恢復,患者開始經口進食,第一年末吞咽反射恢復,左手握力恢復,左腿輕微跛行。
患者三:患者以 NIHSS 評分 4 分入院接受 UC-MSC 治療。干細胞移植后,4 個月后,在 5 周的康復計劃內,患者的站立安全性和時間有所增加。
患者四:患者在中風后第 5 個月經家屬同意入住我們診所接受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治療后 4 周內 NIHSS 量表從 38 降至 30。盡管治療后 1 年 NIHSS 評分仍為 30,但我們觀察到精細運動功能有臨床改善。
患者五:中風 1 年后,經家屬同意,對患者進行了靜脈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我們在 NIHSS 評分前后進行了簽名,發現她在干細胞移植后肌肉力量有顯著改善。
多次注射的臨床案例
臨床案例一、
2019年1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布了一篇《自體內皮祖細胞移植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一項為期 4 年的隨訪研究》的研究結果。

骨髓抽吸后約 3-4 周,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和 EPC 經過培養擴增,達到每例患者 3.125 × 106個細胞/kg 體重。其中,將 2.5 × 10 6 個細胞/kg 體重的自體 EPC 或 BMSC 用 250 mL 含 5% 自體血清的生理鹽水靜脈移植到患者體內。其余細胞進一步擴增兩代,因此,在初次加強移植后約 1 周再次移植另外 2.5 × 10 6 個細胞/kg 體重的 EPC 或 BMSC。
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初步數據表明,靜脈移植離體擴增的自體 EPC 是安全的。在治療窗內或 4 年隨訪期內,未發生與靜脈輸注 EPC 相關的治療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延遲毒性。此外,通過 NIHSS、SSS、BI 和 mRS 評估的移植 EPC 后的神經功能與基線評估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這表明 EPC 移植至少不會加重現有的神經功能缺損。
臨床案例二、
2019年4月1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蒙納士醫療中心公布了一項注射干細胞治療中風的案例。

研究結果顯示:這位 67 歲的老人于二月份入住莫納什醫療中心后,參加了一項試驗,使用干細胞輸注作為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以減少他的腦損傷并改善他的康復。中風后 24 小時內,他通過靜脈注射了捐贈胎盤的羊膜干細胞。在第一階段治療大約一天后,貝爾德先生注意到病情有所好轉,現在只有輕微的面部下垂,腦組織沒有進一步受損。完成2月的第一階段治療后,Kevin Baird感受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
單次注射和多次注射的對比
治療效果的程度
- 單次注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風后的癥狀,比如部分患者可能會在神經功能的恢復上有一定進展,像肢體的運動功能稍有增強、感覺障礙有所減輕等。但由于單次注射提供的干細胞數量和作用時間相對有限,對于一些損傷程度較重、范圍較大的患者,可能無法完全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難以實現神經功能的全面、深度恢復。
- 多次注射:能夠持續為受損組織提供干細胞,不斷補充因分化、凋亡等原因減少的干細胞數量,從而更有效地促進神經再生、血管生成以及免疫調節等。多項研究表明,多次注射干細胞在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方面往往比單次注射效果更顯著,能使患者的運動、語言、認知等功能得到更充分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治療效果的持久性
- 單次注射:隨著時間推移,干細胞的作用可能會逐漸減弱,治療效果的維持時間相對較短。因為單次注射后干細胞在體內的存活和增殖能力有限,隨著機體的代謝和生理過程,干細胞的數量和活性會逐漸下降,對受損組織的修復作用也會隨之降低,可能在幾個月后癥狀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復或改善效果不再明顯。
- 多次注射:可以在較長時間內持續發揮作用,不斷對受損組織進行修復和再生,使治療效果更持久。通過多次補充干細胞,能夠在不同時間點對損傷組織進行干預,持續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功能重建,更有利于長期維持神經功能的穩定和改善,降低后遺癥的發生風險,患者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好的生活狀態。
安全性和副作用
- 多次注射:多次注射可能會增加一些風險,如多次操作可能導致局部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的幾率略有上升。此外,隨著干細胞注射次數的增加,機體可能會對干細胞產生免疫反應,雖然干細胞的免疫原性相對較低,但多次注射仍有一定概率引發免疫排斥,影響治療效果或導致其他不良反應。不過,總體而言,只要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和適應證,多次注射的安全性也是可以控制的。
- 單次注射:一般來說,單次注射的安全性相對較高,出現嚴重副作用的風險相對較低。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主要與注射操作本身有關,如局部的疼痛、輕微的炎癥反應等,這些反應通常較為輕微且可在短時間內自行緩解。
總結
單次注射和多次注射各有特點,具體選擇哪種方式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身體狀況、經濟因素以及醫生的臨床判斷等綜合考慮。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