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疾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雖然目前已有藥物可以緩解癥狀,但尚無獲批的療法能夠減緩潛在疾病的進展。然而,生物技術行業并未放棄尋找可能改變這種令人衰弱的疾病患者預后的新型療法,而最近干細胞療法早期取得的積極成果,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目前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雖然帕金森病的根本病因尚不清楚,但科學家們知道,這種疾病是由大腦黑質區域神經元的損失引起的,而黑質區域負責產生化學物質多巴胺。多巴胺在大腦的獎勵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愉悅感、動力和運動,同時也會影響情緒、注意力、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這些神經元的損失會導致多巴胺水平驟降,這最終是患者最終出現這些令人困擾的癥狀的驅動因素——這些癥狀通常發生在約80%的神經元衰竭時。
目前,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提高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左旋多巴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選擇,并且經常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以增強其療效并減少副作用。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對這些藥物有反應,在某些情況下,醫生甚至會進行手術,將電極插入大腦深處,以幫助緩解震顫和其他癥狀。
干細胞療法如何治療帕金森病?
干細胞療法治療帕金森病的核心機制是通過移植多能干細胞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前體細胞,替代患者大腦中退化的神經元,恢復多巴胺分泌功能,從而改善運動癥狀并延緩疾病進展。
01、神經元替代與功能重建: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是黑質區多巴胺能神經元退化導致紋狀體多巴胺水平下降。干細胞通過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前體細胞,移植到患者大腦殼核或紋狀體區域,重建神經通路。移植細胞可存活并整合到宿主神經網絡中,分泌多巴胺以恢復運動功能。
02、神經營養因子分泌:移植的干細胞不僅直接替代神經元,還能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等,促進殘存神經元存活、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增殖,并改善移植細胞的存活率與功能整合。
03、減少藥物依賴與副作用:傳統藥物(如左旋多巴)長期使用會導致療效減退和“開關現象”。干細胞療法通過恢復多巴胺水平,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
這三大機制正是干細胞療法治療帕金森病的目標所在。干細胞具有發育成體內任何細胞的潛力,包括腦細胞。如今,研究人員能夠將干細胞轉化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從本質上講,這意味著干細胞可以被植入大腦,取代已經丟失的細胞——這是一種有望徹底改變帕金森病的治療方法。
雖然替換帕金森病導致死亡的神經元的想法并不新鮮,但直到現在才開始取得一些成功。早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就開始嘗試將胎兒組織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體內,但結果并不一致,還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副作用,比如運動失控。
此后不久,干細胞開始嶄露頭角。盡管干細胞有望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但這項技術發展緩慢,耗費了很長時間才發展到現在的水平。
在接受采訪時,紐約斯隆凱特琳研究所干細胞生物學中心主任Lorenz Studer博士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干細胞具有分化成多種不同類型細胞的潛力,因此需要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化學物質組合產生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此外,制備和包裝大量易于送達外科醫生的干細胞也是一個挑戰——直到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冷凍干細胞的技術。
現在,許多技術障礙已被克服,干細胞最終可能能夠在帕金森病治療中發揮其真正的潛力。

臨床試驗取得進展:2025年1-5月的研究表明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顯示出巨大潛力
2025年1月至5月,國內外在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PD)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進展,涵蓋細胞療法技術創新、臨床試驗突破以及機制探索等方面。
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國內方面的研究進展
誘導多能干細胞衍生的間充質干細胞對對帕金森病具有治療作用
2025年1月1號,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進行了一項誘導多能干細胞衍生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該研究結果發表在“IUBMB Life”研究主頁。

結果顯示,iMSC可增加小鼠體重,抑制桿測試中下桿潛伏期的延長、握力測試中握力的下降以及高架十字迷宮測試中張臂進入次數的增加,并有減輕紋狀體多巴胺丟失的趨勢。這表明,iMSC可能通過保留帕金森病患者的紋狀體多巴胺來部分改善其功能。
- (1) 我們首次發現iMSC對帕金森病具有治療作用;
- (2) 在帕金森病細胞療法中專門測試了肌肉強度,發現其可提高肌肉強度;
- (3) 發現細胞療法可緩解帕金森病患者進入開放臂的次數增加。這表明 iMSC是帕金森病臨床研究和藥物開發的有希望的候選對象。
iPSC衍生細胞藥臨床試驗獲中美雙批準
2025年1月8號,士澤生物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異體通用“現貨型”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注射液(XS-411)在治療帕金森病方面取得突破。

該藥物于2025年1月同步獲得中國NMPA和美國FDA的臨床試驗批準,并已在國內完成首例受試者治療,隨訪12個月顯示:患者MDS-UPDRS評分降低40%,開關期異常波動時間縮短60%,且無嚴重不良事件。該療法計劃于2028年提交新藥上市申請(NDA)。
自體iPSC治療中重度帕金森病的臨床突破:上海市東方醫院與士澤生物合作的自體iPSC來源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療法,在臨床試驗中顯著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治療后12個月,患者帕金森病量表評分減少超過20分,部分患者實現功能性逆轉病程。
醫學里程碑!上海瑞金醫院實現帕金森病治療重大突破
2025年3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劉軍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團隊,成功完成全國首例GCP級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手術。66歲患者沈女士,患病14年且藥物失效,成為首例受試者。

全國首個!華山醫院啟動干細胞治療早期帕金森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4月28日,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啟動再生多巴胺神經前體細胞(iPSC)治療早發性帕金森病注冊臨床試驗,該試驗是國內首個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具有臨床最高的證據級別)。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王堅教授、神經外科陳亮教授、臨床藥理研究中心張菁教授作為牽頭PI及共同臨床負責人、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春風主任作為聯合中心及聯合負責PI合作開展。
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國外方面的研究進展
人誘導多能干細胞衍生品用于帕金森病自體細胞療法的臨床前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
2025年2月13日,哈佛醫學院麥克萊恩醫院聯合韓國大田韓國科學技術院進行了一項“人誘導多能干細胞衍生品用于帕金森病自體細胞療法的臨床前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期刊雜志“Cell Stem Cell”上。

研究結果表明:已經成功從四名PD患者體內生成臨床級hiPSC,這些hiPSC衍生的mDA細胞在長達9個月的小鼠體內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良反應,同時mDA細胞移植表現出不同的療效,凸顯個體差異。目前,正在進行自體I期臨床試驗,治療8名PD患者。
hES細胞衍生多巴胺能神經元治療帕金森病的I期試驗
2025年4月16日,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神經外科部在自然期刊雜志上發表了一篇“Phase I trial of hES cell-derived dopaminergic neuron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據悉這項胚胎干細胞衍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產品簡稱叫 (bemdaneprocel),是制藥巨頭拜耳的子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研發,目前在該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該公司在2025年1月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的批準,順利將其用于治療帕金森氏癥的干細胞療法bemdaneprocel推進到第3階段試驗。

此前,該候選藥物由來自人類胚胎干細胞的未成熟腦細胞多巴胺能神經元祖細胞組成,在美國和加拿大12名帕金森病患者參與的一項小規模1期研究中取得了積極成果。?
參與者通過注射低劑量或高劑量的貝姆丹普羅塞(bemdaneprocel)到大腦中負責學習和運動控制的結構。術后18個月進行的PET掃描顯示,移植的細胞正在產生多巴胺,使用帕金森病進展標準評定量表進行的評估表明,該治療也緩解了癥狀。
最終,該試驗達到了其主要終點——耐受性,以及次要和探索性臨床結果顯示改善或穩定,包括高劑量組運動障礙協會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 (MDS-UPDRS) 第三部分OFF評分平均提高23分。沒有移植物引起的運動障礙。這些數據證明了安全性并支持未來確定性的臨床研究。
在宣布FDA批準bemdaneprocel進入第3階段開發時,BlueRock表示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的某個時間點開始bemdaneprocel的第3階段注冊試驗,這意味著我們很快就會聽到這個消息。
京都大學-iPS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祖細胞的同種異體移植治療帕金森病
2025年4月19日,京都大學醫院和日本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CiRA)最近開展的一項1/2期臨床試驗,其自主研發的多巴胺能祖細胞取得了積極成果。

此次試驗的細胞來源于誘導性多能干細胞,而非像BlueRock的候選產品那樣來源于胚胎干細胞。然而,結果卻非常相似。
研究中,七名年齡在50至69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患者,每人都接受了多巴胺能祖細胞移植,移植部位均為大腦兩側。在為期兩年的監測期內,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但出現了一些輕度至中度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瘙癢和短暫性運動障礙(一種通常由某些藥物引起的運動障礙)。
研究結果還顯示,多巴胺的產生有所增加,這主要基于殼核對18F-多巴胺的攝取量增加了44.7%,尤其是在高劑量組。更令人鼓舞的是,六分之四的參與者報告稱,停藥后運動評分提高了20%,服藥后平均提高了4.3分,這表明移植的細胞已經融入大腦回路,并發揮著新的多巴胺來源的作用。
日本制藥公司住友制藥配合京都大學的試驗,目前計劃向政府申請商業化生產細胞的許可。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十年來,日本一直是干細胞研究的先驅,其基礎是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的研究成果。山中伸彌于2006年發現,成體細胞可以被重新編程為類似胚胎的狀態,從而能夠發育成幾乎任何類型的組織。自那時起,日本政府已投入超過1100億日元(7.7億美元)用于再生醫學的研發,同時私人投資者和企業也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隨著日本早期干細胞試驗近期取得成功,包括京都大學針對帕金森氏癥的1/2期研究,日本對干細胞研究的巨大投入可能即將獲得回報。
帕金森病治療的“重大飛躍”?
帕金森病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大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202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每年有近9萬人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病,較之前估計的每年6萬人的診斷率大幅增長。
事實上,預計到2040年,美國確診帕金森病的人數將翻一番。鑒于發病率的驚人上升,如果說有哪個時機能夠找到帕金森病的突破性治療方法,那么現在就是最佳時機。幸運的是,干細胞療法已被公認為帕金森病治療的“一大飛躍”,只要它在后期試驗中繼續取得成功,就有可能成為亟需的突破性治療方法。
但該領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分校神經病學教授Mya Schiess博士說,干細胞療法仍可能存在風險,這意味著科學家需要繼續監測上述試驗中移植到患者大腦中的干細胞。她還指出,干細胞無法治愈像帕金森病這樣的潛在疾病,因此新生的神經元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后最終因相同的疾病過程而死亡。
盡管如此,它比目前的治療方法更進了一步,因為它仍然可以阻止病情發展并改善運動功能,并且可能是科學家們在潛在病理方面仍未完全了解的疾病的最佳解決方案。
雖然本文提到的試驗規模較小,且旨在證明其安全性,但臨床上已見證的改善已極具前景。盡管該領域目前尚未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國內上海市東方醫院、瑞金醫院、華山醫院以及國外BlueRock Therapeutics和京都大學的積極數據或將為更多公司進入該治療領域鋪平道路,從而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結果。
主要參考資料:來源于各大官方網站,可以后臺留言獲取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