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損傷 (SCI) 是指脊髓受損,脊髓是一束厚厚的神經纖維,使大腦能夠與身體幾乎所有其他部位的其他神經進行交流。這些損傷范圍從輕微且可控制的損傷到嚴重且永久性的損傷。近年來,科學進步為改善脊髓損傷后的治療效果打開了新的大門。
干細胞移植給脊髓損傷患者帶來希望
2025年3月24號,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岡野秀之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首個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在治療脊髓損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雜志《nature》上。

研究表明,在一項修復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中,接受特殊干細胞移植的四名患者中有兩名表現出運動功能恢復,并且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慶應義塾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周五表示,這是世界上首例利用源自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的細胞進行治療,幫助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癥狀的案例。
據報道,其中一名患者此前被歸類為完全癱瘓,現在他可以獨立站立,并開始進行行走鍛煉。另一名患者恢復了手臂和腿部的運動能力,而另外兩名患者沒有明顯改善。
患者均為成年男性,在受傷后的14至28天內接受治療,即所謂的亞急性期。
為了再生丟失的神經連接,每個人的受傷部位都被注射了兩百萬個神經干細胞。盡管結果好壞參半,但標志著尋找有效脊髓損傷治療方法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源自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神經細胞具有逆轉癱瘓的潛力。
早期成果令人鼓舞
該試驗于2021年12月開始,并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嚴格跟蹤。
一名患者的脊髓損傷等級從“A”級(完全癱瘓)提高到“D”級,無論有人攙扶他都可以行走。另一名患者的評分從“A”降為“C”,這意味著他無法獨自站立,但已恢復足夠的控制能力,可以獨立進食和使用輪椅。
盡管結果令人鼓舞,但四名患者中仍有兩名患者未出現明顯康復。然而,沒有觀察到嚴重的副作用,這讓人們對治療的安全性感到放心。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神經學家詹姆斯·圣約翰說:“這些結果非常積極。這對該領域來說非常令人興奮。”
不過,他也警告說,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這種改善是由于干細胞還是自然恢復。脊髓治療的未來
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團隊目前計劃擴大他們的研究范圍,重點增加移植的神經干細胞數量,并對脊髓損傷慢性期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測試。此階段發生在受傷數月或數年之后,此時神經再生通常更加困難。
岡野表示:“我們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轉換為神經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方面取得了成果。”
“利用iPS細胞進行的研究曾經有過沒有成果的艱難日子,但這項研究卻獲得了值得確認安全性和評估功效的成果。”
雖然需要進行更廣泛的臨床試驗來確定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全部潛力,但這項研究標志著尋找可行的癱瘓治療方法邁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每年約有5000例脊髓損傷新病例。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計劃進行臨床試驗,以獲得政府對該療法的批準。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岡野秀之表示,他愿意進行臨床試驗,因為研究表明該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863-0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