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其防治一直是全球醫(yī)學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隨著精準醫(yī)療和再生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針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策略正經(jīng)歷突破性變革。
從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協(xié)同增效,到干細胞療法的再生修復;從生物標志物指導的精準分層,到透析技術的革新與腸道菌群干預,多項前沿研究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帶來了延緩病情、改善預后的新希望。
本文系統(tǒng)梳理了截至2025年10月的糖尿病腎病腎病的5種前沿治療方法,涵蓋:SGLT2抑制劑與MRA的聯(lián)合治療策略、藥物療法、干細胞療法、生物標志物指導以及透析技術這5種最新治療突破。全面解析當前糖尿病腎病治療范式的轉型方向與臨床實踐價值。

2025糖尿病腎病的5種最新治療方法指南(截至10月)
一、SGLT2抑制劑與MRA的聯(lián)合治療策略
1.1 恩格列凈與非那酮聯(lián)合治療
2025年6月27日,《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恩格列凈與非那酮聯(lián)合治療對CKD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優(yōu)于單藥治療的研究成果。[1]

CONFIDENCE納入818例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對照試驗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在CKD合并T2DM患者中,同時應用SGLT2抑制劑恩格列凈(empagliflozin)與非類固醇礦物質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非奈利酮(finerenone),相較于單藥治療,能顯著減少尿白蛋白排泄率(UACR),改善血壓控制,且安全性良好。
- 尿白蛋白排泄率(UACR)變化:聯(lián)合組中位數(shù)減少52%,較非奈利酮組和恩格列凈組分別多29%和32%,顯示聯(lián)合治療在降低蛋白尿方面顯著優(yōu)于單藥。
- 血壓變化:聯(lián)合組收縮壓較基線降低更多,提示聯(lián)合治療對血壓控制亦有協(xié)同作用。
- 高鉀血癥風險:聯(lián)合治療組高鉀血癥發(fā)生率低于單用非奈利酮組,表明聯(lián)合用藥整體安全性較好。
- 腎小球濾過率(eGFR)短期變化:聯(lián)合治療組于用藥第14天eGFR觀察到約6 ml/min/1.73 m2的下降,但隨后趨于穩(wěn)定。既往研究表明此類短期eGFR下降不預示長期腎臟不良結果。
研究團隊指出,尿白蛋白的減少與腎臟結局改善高度相關。根據(jù)先前的中介分析數(shù)據(jù),非奈利酮減少尿白蛋白對腎臟結局的療效貢獻達到84%,對心血管結局貢獻37%。
總之,CONFIDENCE研究確立了恩格列凈與非奈利酮聯(lián)合治療在CKD合并T2DM患者中的增強腎臟保護作用,首次系統(tǒng)性證實了兩藥合用的尿蛋白降低優(yōu)勢及良好安全性,顯示了腎臟病綜合管理的新途徑。
1.2 醛固酮合酶抑制劑與恩格列凈聯(lián)合治療
2025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SN)世界腎臟病學大會(WCN2025)上,來自丹麥斯泰諾糖尿病中心的Peter Rossing發(fā)布了一項關于慢性腎病合并2型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研究。[2]

本研究采用隨機分組設計。接受最大耐受劑量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劑的參與者首先被隨機分組(R1),接受8周導入期的恩格列凈每日10 mg或恩格列凈安慰劑;導入期結束后,進行第二次隨機分配(R2),進入為期14周的治療期,分別接受不同劑量(3mg、10mg或20mg每日)的vicadrostat或vicadrostat安慰劑。
共有249例參與者在R1時被隨機分配接受10mg恩格列凈,254例接受恩格列凈安慰劑,均有UACR數(shù)據(jù)可供分析。
從R1至第14周,聯(lián)合使用10 mg vicadrostat與恩格列凈的患者,UACR累計降幅達61%,顯著高于單用vicadrostat(40%)或單用恩格列凈(28%),且優(yōu)于安慰劑組(3%)。
這一研究表明,對于慢性腎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接受vicadrostat和恩格列凈兩種活性成分治療,相較于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藥物,能更大程度地降低UACR,提示聯(lián)合用藥在降低UACR方面具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
二、藥物療法的新突破
2.1 司美格魯肽(GLP-1受體激動劑)
2025年7月18日,基于里程碑式FLOW研究結果,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準了司美格魯肽新增慢性腎臟病(CKD)適應癥,成為國內目前首個且唯一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腎病患者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3]

司美格魯肽作為一種新型GLP-1受體激動劑,憑借其獨特的多靶點作用機制,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腎臟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
FLOW研究作為全球首個針對GLP-1RA的腎臟結局試驗,納入3,533例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首次驗證了GLP-1RA在腎臟保護中的長期療效。研究設計覆蓋從早期腎病到終末期腎病的關鍵階段,并允許部分患者聯(lián)合SGLT2i治療,結果更具臨床實用性。
- 腎臟保護作用:司美格魯肽組在主要復合終點事件上表現(xiàn)出24%的顯著降低,相當于每治療21例患者3年就可預防1例終末期腎病事件。在腎功能保護方面,司美格魯肽將eGFR年下降率從3.36mL/min/1.73m2減緩至2.19mL/min/1.73m2,年變化率為1.16ml/min/1.73m2,即可降低eGFR下降速度。在104周時,安慰劑組和司美格魯肽組的UACR分別降低12%和40%。
- 生存獲益:司美格魯肽治療組表現(xiàn)出生存獲益,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0%,即每治療39例患者3年可預防1例死亡事件。
- 心血管保護效應:除生存獲益外,治療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降低18%,這一保護作用在3年隨訪期間持續(xù)顯現(xiàn)。
- 安全性特征: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安慰劑組,總體安全性良好。
這些發(fā)現(xiàn)使司美格魯肽成為目前少數(shù)具有完整CKM(心血管-腎臟-代謝)保護證據(jù)的降糖藥,其證據(jù)鏈覆蓋從早期糖尿病腎病到ESRD前的全疾病譜。
2.2 非甾體MRA(非奈利酮)
2025年2月6日至9日在印度召開的世界腎臟病大會(WCN)上公布了多篇關于非奈利酮的CONFIDENCE最新研究,進一步補充了其在T2DM相關慢性腎臟病(CKD)管理中的循證依據(jù),為優(yōu)化心腎保護策略開啟了新篇章。[4]
倪兆慧教授表示,從2022年非奈利酮在中國首獲與T2DM相關的CKD伴白蛋白尿適應癥上市,到2023年適應癥擴展覆蓋CKD早期階段,非奈利酮作為直接的心腎保護藥物在近幾年持續(xù)引領了T2DM相關CKD管理新范式——從“單靶點干預”到“多維度整合”。2025年WCN大會公布的系列非奈利酮CONFIDENCE試驗研究,繼續(xù)為這一管理策略的優(yōu)化注入強效“助推劑”。
CONFIDENCE試驗通過頭對頭比較不同治療方案,以期為優(yōu)化2型糖尿病相關慢性腎病患者的臨床決策提供更全面的循證依據(jù)。

持續(xù)治療是療效關鍵(WCN25-288)
非奈利酮作為新型非甾體MRA,在FIDELITY研究中顯著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腎臟復合終點風險18%、心血管事件風險 14%。子分析發(fā)現(xiàn):
- 停藥影響:22.2%患者因各種原因中斷治療后,腎臟保護效果從HR=0.65減弱至0.82,心血管獲益從HR=0.79減弱至0.93。
- 中國數(shù)據(jù):中國亞組患者腎臟終點風險降低達41%,且心血管獲益與全球一致,證實持續(xù)用藥的必要性。
腎移植術后患者的安全選擇(WCN25-661)
針對腎移植術后因高鉀血癥停用傳統(tǒng)MRA的患者:
- 療效:28例患者使用非奈利酮6個月后,蛋白尿顯著減少,eGFR改善,僅3例出現(xiàn)輕度高鉀血癥。
- 機制優(yōu)勢:非甾體結構避免了甾體類MRA的男性乳房發(fā)育等副作用,且高鉀血癥發(fā)生率低于螺內酯。
腎切除術患者同樣獲益(WCN25-662)
FIDELITY子分析納入 108例腎切除術后患者:
- 蛋白尿控制:非奈利酮組UACR在4個月時降低40%,療效持續(xù)至24個月。
- 安全性:高鉀血癥發(fā)生率僅7.3%,與無腎切除患者(14.1%)相比風險更低,且未增加其他副作用。
總體而言,在2025年世界腎臟病大會公布的非奈利酮系列研究中,非奈利酮的臨床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研究表明,非奈利酮的持續(xù)治療依從性以及合理的聯(lián)合治療策略是發(fā)揮其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
在不同患者群體中,包括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移植術后患者以及腎切除術后患者,非奈利酮均展現(xiàn)出了顯著的腎臟和心血管保護效應,且安全性良好。
三、再生醫(yī)學與干細胞治療的臨床轉化
3.1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
2025年1月6日,韓國首爾生命科學研究院在《國際干細胞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干細胞介導的GREM2抑制可抑制腎臟上皮-間充質轉化并減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的研究成果。[5]

研究人員用源自人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的SMUP-Cells干細胞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三個月后發(fā)現(xiàn),衡量腎損傷的關鍵指標 —— 尿白蛋白與肌酐比(UACR)明顯下降,腎臟纖維化、腎小管損傷相關的蛋白表達也顯著減少。
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干細胞就像 “腎臟修復開關”,能精準調低一種叫Grem2的基因表達。體外實驗證實,高糖高脂環(huán)境會激活腎小管細胞的Grem2,導致腎臟纖維化和細胞衰老,而SMUP-Cells通過抑制Grem2,直接踩住了腎臟“硬化加速鍵”。
這項研究揭示了Grem2可能是糖尿病腎病的關鍵致病靶點,而臍帶血干細胞療法通過 “關閉” 這個靶點,有效減緩了腎臟病變,為開發(fā)針對性藥物和細胞療法提供了全新方向,讓糖尿病患者遠離腎損傷風險看到新希望!
3.2 自體細胞療法Rilparencel
2025年7月8日,專注慢性腎病(CKD)的領先臨床后期細胞治療公司ProKidney Corp.(納斯達克:PROK)宣布其自體細胞療法Rilparencel在治療腎病(CK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2期REGEN-007試驗中獲得積極頂線結果。[6]
REACT(rilparencel)是ProKidney研發(fā)的腎臟自體細胞療法,專為糖尿病合并慢性腎病患者設計。其核心原理通過使用患者自身的(自體)腎細胞來避免或延遲透析,保持腎功能。因其是由患者自身的細胞制備,因此不需要免疫抑制治療。

REGEN-007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簽試驗,將參與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兩個治療組:
- 第1組(雙次注射組): 接受兩次Rilparencel注射。
- 第2組(條件性注射組):初始接受一次注射,若后續(xù)病情進展(eGFR年下降速率>5mL/min/1.73m2),則接受第二次注射(中位間隔11個月,60%患者接受了二次注射)。
該研究共隨機分配53例患者,最終49例接受至少1次注射。患者平均年齡60歲,男性為主(69%)。基線時,78%患者患2型糖尿病,22%患1型糖尿病。39名(80%)正接受ACEi/ARB治療,18名患者(37%)正接受SGLT2i治療。基線平均eGFR為33±10mL/min/1.73m2。
試驗結果展現(xiàn)出Rilparencel的顯著療效,尤其在病情更嚴重的患者中:
雙次注射組(第1組,n=24):eGFR年下降斜率從治療前的-5.8 mL/min/1.73m2 顯著改善至治療后的-1.3mL/min/1.73m2,意味著腎功能衰退速度減緩了78% ,具有明確的統(tǒng)計學意義和臨床價值。
條件性注射組(第2組,n=25):eGFR斜率改善50%(從-3.4改善至-1.7 mL/min/1.73m2),雖未達統(tǒng)計顯著性,但證實了劑量-效應關系——即接受第二次注射的患者比例高,且其效果指向積極方向。
未來隨著III期試驗推進和監(jiān)管溝通深化,這種自體細胞療法有望為全球2.4億糖尿病腎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四、生物標志物指導的精準治療
4.1 尿液NGAL與代謝組學分型
早期診斷:尿液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作為腎小管損傷標志物,在糖尿病腎病早期即可升高,較尿白蛋白更敏感。《糖尿病腎病診斷標志物及精準治療檢測平臺的建立與推廣應用》將其納入診斷標準。[7]
代謝組學分層:通過檢測血清膽酸/鵝脫氧膽酸比值,可將糖尿病腎病分為 “膽汁淤積型” 和 “氧化應激型”。前者優(yōu)先使用奧貝膽酸(OCA),后者推薦Resmetirom,治療有效率大大提升。
4.2 基因檢測
2025年6月16日,國際期刊《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腎臟基因組學、精準醫(yī)療以及基因檢測在成人腎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8]

研究指出,基因檢測已成為成人腎病診療的重要工具。全外顯子測序(WES)、全基因組測序(WGS)等技術發(fā)現(xiàn),不少原因不明的慢性腎病實際是孟德爾遺傳病,這改變了傳統(tǒng)靠表型診斷的模式,能優(yōu)化治療和預防方案。
總而言之,基因檢測有望成為腎臟病學的基石,為腎臟疾病的遺傳基礎提供前所未有的洞見,并為精準醫(yī)療鋪平道路。隨著基因組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解決相關的倫理、教育和后勤挑戰(zhàn)對于充分發(fā)揮腎臟基因組學在改善患者預后方面的潛力至關重要。
五、透析技術革新與并發(fā)癥管理
5.1 單針交互透析技術
單針交互透析技術治療糖尿病腎病是指利用單針交互血液透析技術為糖尿病腎病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治療的一種新型方法。這種技術通過優(yōu)化透析流程,減輕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治療效果,尤其適用于血管條件較差的糖尿病腎病患者。

像2025年4月,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白云醫(yī)院血透中心率先開展單針交互透析技術,成功治療一例因糖尿病腎病導致慢性腎衰竭的患者。[9]
該患者因長期的高血糖狀態(tài)影響其血管使用年限,血管變得狹窄、硬化,穿刺難度大幅增加。在6年透析期間進行7次血管通路相關的手術,4月6日凌晨,患者突發(fā)呼吸困難、大汗淋漓、煩躁,考慮“急性左心衰”,進行急診透析治療。因身體不適,在透析過程中頻繁更換體位,導致上臂一根血管通路被穿刺針刺破,手臂腫脹,再次穿刺存在困難,急救治療被迫中斷。
當班醫(yī)生果斷提出為劉奶奶轉換為單針交互血液透析治療模式,經(jīng)5小時連續(xù)治療,患者生命體征逐步平穩(wěn),安全度過危險期。這一案例驗證了該技術在極端血管條件下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目前,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白云醫(yī)院血透中心已為十余例血管通路異常患者成功實施單針交互透析治療。通過在不減少透析頻次的前提下減少穿刺次數(shù),有效延長血管通路使用壽命,顯著降低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
該技術為糖尿病腎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療選擇,為血管條件不佳的患者群體開辟了新的治療路徑。
5.2 針對腸道菌群治療
2025年6月30日,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牽頭在《內分泌學前沿》上發(fā)表了關于針對腸道菌群的糖尿病腎病治療:益生菌、飲食干預和糞便菌群移植研究。[10]

研究指出,針對腸道菌群的干預策略為糖尿病腎病(DN)治療提供新方向。益生菌(如AKK菌通過抑制TLR4/NF-κB 炎癥通路改善腎功能)、膳食纖維補充和蛋白質限制飲食可通過調節(jié)短鏈脂肪酸(SCFA)代謝重塑菌群結構,而糞便菌群移植(FMT)在動物模型中顯示出恢復腸道屏障功能的潛力。
這些療法通過恢復微生物生態(tài)平衡、調控代謝物譜(如丁酸增強腸屏障)和減輕系統(tǒng)性炎癥實現(xiàn)治療效果。未來需整合多組學技術(如宏基因組+代謝組)與類器官模型,揭示菌群-宿主互作的因果機制。
同時需開展多中心RCT驗證腎臟保護作用,例如建立基于尿液多肽組的診斷模型以預測治療反應。國際協(xié)作應聚焦:
- 構建跨人群多組學數(shù)據(jù)庫;
- 開發(fā)類器官 – 菌群共培養(yǎng)系統(tǒng);
- 設計自適應試驗實時監(jiān)測生物標志物。這將推動糖尿病腎病管理從經(jīng)驗性治療轉向微生物組指導的精準醫(yī)療。
結語
2025 年的糖尿病腎病治療研究呈現(xiàn)出 “多技術融合、全病程管理” 的顯著特征。藥物聯(lián)合治療通過機制互補實現(xiàn)了蛋白尿控制的突破性提升,干細胞療法則通過靶向調控GREM2基因等機制開啟了腎臟修復的新路徑。生物標志物和代謝組學分型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治療決策的精準化。
然而,臨床轉化仍面臨挑戰(zhàn):例如基因檢測的標準化解讀、干細胞治療的長期安全性驗證,以及腸道菌群干預的個體化方案優(yōu)化。
未來,隨著多組學技術與類器官模型的深度整合,結合國際協(xié)作的多中心 RCT 研究,糖尿病腎病管理有望從 “經(jīng)驗性治療” 全面轉向 “微生物組 – 基因 – 代謝” 多維度指導的精準醫(yī)療,最終為全球 2.4 億糖尿病腎病患者帶來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參考資料:
[1]Carney, E.F. Superior efficacy of empagliflozin and finerenone combination therapy versu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KD and T2DM. Nat Rev Nephrol 21, 52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1-025-00986-7
[2]WCN25-2620 CUMULATIVE EFFECTS OF THE ALDOSTERONE SYNTHASE INHIBITOR VICADROSTAT COMBINED WITH EMPAGLIFLOZIN ON ALBUMINURIA IN PEOPLE WITH CKDRossing, Peter et al.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 Volume 10, Issue 2, S270 – S271
[3]https://m.163.com/dy/article/K4UEBB5J0514ACVH.html
[4]https://m.163.com/dy/article/JR6UTMP80514ACVH.html
[5]https://www.ijstemcell.com/journal/view.html?uid=650&page=&pn=mostread&sort=publish_Date%20DESC&spage=&vmd=Full
[6]https://investors.prokidney.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prokidney-reports-statistically-and-clinically-significant
[7]http://dgstb.dg.gov.cn/attachment/0/210/210213/4083056.pdf
[8]Bensouna, I., Doreille, A., Dancer, M. et al. Nephrogenomics, precision medicine and the role of genetic testing in adult kidney disease management. Nat Rev Nephro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1-025-00970-1
[9]http://www.gzswssy.com/item/show/16-10322-1.shtml
[10]Wang X, Liu X, Gong F, Jiang Y, Zhang C, Zhou W and Zhang W (2025) Targeting gut microbiota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 treatment: probiotics, dietary interventions, an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nt. Endocrinol. 16:1621968. doi: 10.3389/fendo.2025.1621968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yè)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fā)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y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yè)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lián)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