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作為人體關鍵的代謝與排泄器官,其結構和功能的脆弱性使其極易受到損傷。與其他重要器官相比,腎臟的再生能力極為有限,一旦發生腎小球或腎小管的不可逆損傷,往往會導致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慢性腎臟病(CKD)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健康威脅之一,預計到2040年將成為致死率第五的疾病,且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存在顯著共病關聯。
在此背景下,腎組織修復與再生研究成為近年來的熱點領域,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再生醫學手段實現受損細胞的再生、抑制纖維化進程,并最終逆轉器官功能衰竭。干細胞療法的出現為這一目標提供了突破性方向。對于輕度腎病患者,干細胞的早期干預不僅能恢復受損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功能,還可阻斷炎癥與纖維化的惡性循環,從而避免疾病向終末期進展。
本文基于3項臨床研究數據,系統解析干細胞治療在早期改善腎功能、延緩疾病進展中的療效表現以及其生物學機制。

為何干細胞療法成輕度腎病新選擇?初期療效與機制的深度探討
一、干細胞治療早期腎病的機制與優勢
多向分化與組織修復:干細胞可定向分化為腎小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直接修復受損腎組織。
抗炎與抗纖維化作用:分泌抗炎因子(如IL-10、TGF-β),抑制腎臟炎癥反應,減少纖維化進程。
免疫調節與歸巢性:干細胞可調節T細胞亞群平衡,降低自身免疫性損傷風險;此外干細胞能定向遷移至腎臟損傷區域,精準修復病灶。
安全性與低免疫原性:初期臨床試驗中,未報告嚴重不良反應,僅少數患者出現輕微發熱或注射部位不適。
- 詳情請瀏覽:干細胞治療腎臟疾病的6大原理機制,您都了解嗎?
二、臨床研究證據:初期療效與關鍵數據
案例一:造血干細胞對早期輕度腎功能減退患者的影響
2012年,日本醫科大學在《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期刊上發表了一項臨床研究,探討了輕度腎功能減退患者(基于肌酐清除率[Ccr]定義)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后的預后影響。該研究系統評估了輕度腎功能異常對HSCT術后并發癥、生存率及移植相關結局的潛在影響,為腎功能輕度受損患者接受HSCT的臨床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輕度腎功能減退患者(基于肌酐清除率[Ccr]定義)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后的預后影響 輕度腎功能減退患者(基于肌酐清除率[Ccr]定義)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后的預后影響](http://www.bmfwz.cn/wp-content/uploads/2025/03/2025032406084613.webp)
研究對象為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間在關東細胞治療研究組 (KSGCT) 的8個機構接受使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的異基因HSCT的患者。共納入了507名患者。其中男性285名,女性222名。
腎功能改善表現:
- 成功脫離透析:僅6例患者(0組5例,1組1例)在移植后停止血液透析,提示部分患者腎功能可能得到部分恢復。
- 長期透析患者的預后:
- 22例持續透析者中,僅3例存活(0組2例,1組1例),其余19例因疾病進展死亡,表明腎功能未恢復的患者預后極差。
- 腎功能基線與透析需求:
- 盡管2組患者基線腎功能最差(輕度減退),但其透析需求比例與其他組接近,提示HSCT可能對部分患者的腎功能有一定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干細胞治療在輕度腎病中展現出修復腎功能、控制并發癥的潛力,尤其對早期糖尿病腎病、藥物性損傷等效果顯著。盡管存在樣本量小、長期數據不足等局限,但其安全性與初步療效為慢性腎病管理提供了新方向。
案例二: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早期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療效與安全性
2013年,福建醫科大學開展了一項臨床研究,評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治療早期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通過以下方式展開:治療后第1、2、3、4、8、16周連續監測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總蛋白、白蛋白等指標。
此外,研究還對患者進行了1年期復發情況跟蹤,并記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系統評估了該療法的短期療效、長期效果及安全性。

該研究通過重復測量分析發現:
- 時間因素影響:24小時尿蛋白、總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膽固醇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隨時間顯著變化,而尿素氮和血肌酐無顯著時間效應。
-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交互作用:
- 有效指標:24小時尿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及IgG的改善與治療組存在顯著交互作用,表現為治療組在4周后尿蛋白顯著下降(較對照組快)、白蛋白和總蛋白顯著上升(趨勢更快),且IgG在16周時顯著升高。
- 無效指標: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酯、膽固醇、IgA及IgM的組間交互作用無統計學意義,但部分指標(如甘油三酯、膽固醇)仍呈現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 分組差異:
- 治療組在4周后與對照組在尿蛋白、白蛋白、總蛋白水平上差異顯著,而IgG僅在16周時顯著高于對照組。
- 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標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趨勢分析:
- 治療組的尿蛋白下降速度和白蛋白、總蛋白上升速度均快于對照組(圖1-3趨勢圖顯示)。
- IgG濃度在治療組第4周后上升更快。
- 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標雖無顯著組間差異,但兩組均呈現一定變化趨勢(如血肌酐輕微波動)。



綜上所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對早期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蛋白代謝(尿蛋白減少、白蛋白及總蛋白恢復)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改善具有短期顯著療效,且療效作用隨時間增強。
案例三:間充質干細胞通過抑制炎癥和纖維化阻止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2020年,武漢大學牽頭在行業期刊《干細胞研究與治療》上發表了一篇關于《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通過抑制炎癥和纖維化阻止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進展》的研究成果。

1. 腎功能改善
UC-MSC治療有效降低DN的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抑制24小時尿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升高,并提升內生肌酐清除率,表明其對腎功能的保護作用。盡管UC-MSC未顯著影響血糖水平,但通過減輕腎臟炎癥和纖維化延緩了疾病進展。(見圖4)

2. 腎臟病理變化減輕
在病理層面,UC-MSC治療顯著緩解DN的腎臟損傷。H&E和PAS染色顯示,UC-MSC減輕了腎小管間質的炎性細胞浸潤、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及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并降低腎臟重量/體重指數。免疫組織化學和分子檢測證實,少量UC-MSC遷移至腎小管間質,可能通過局部作用發揮修復功能。

3. 抗炎作用和抗纖維化作用
UC-MSC通過抑制炎癥反應和纖維化延緩DN進程。其顯著降低DN模型血漿及腎臟組織中IL-6、IL-1β、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達,并減少腎小管間質的炎癥細胞浸潤。
同時,UC-MSC顯著抑制腎臟纖維化進程,表現為Masson染色顯示的腎小球及間質纖維化減輕,以及IV型膠原、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和TGF-β的表達下調。機制分析表明,TGF-β信號通路的抑制是UC-MSC抗纖維化作用的關鍵靶點。
4. 體外實驗驗證
體外實驗進一步驗證了UC-MSC的抗炎和抗纖維化功能。在高糖誘導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和腎小球內皮細胞中,UC-MSC條件培養基或外泌體通過劑量依賴性方式抑制促炎因子和TGF-β的表達,并分泌EGF、HGF等修復因子,提示其通過旁分泌機制調控腎臟微環境。(見圖6)

綜上,UC-MSC通過多靶點調控(抑制炎癥、阻斷纖維化、改善代謝)顯著延緩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病理進展,為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潛在策略。
三、當前挑戰
技術限制:干細胞的體外擴增、定向分化及功能維持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部分研究顯示其分化為腎實質細胞的效率有限,難以完全恢復腎功能。
個體差異:患者個體差異顯著,合并癥(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可能削弱療效。例如,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紊亂可能干擾干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
未來展望
未來研究需聚焦于技術突破與臨床轉化的協同推進。技術優化方向包括:
- 開發更高效的干細胞培養體系,提升其向腎小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定向分化效率;
- 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增強干細胞的抗纖維化與抗炎功能,同時降低免疫排斥風險;
- 探索新型遞送方式(如納米載體、基因工程改造的干細胞),精準靶向腎臟損傷區域。
結語
干細胞治療在輕度腎病的初期階段展現出顯著潛力,尤其在改善腎功能指標、控制并發癥及安全性方面表現突出,其為慢性腎病的“修復而非替代”提供了新思路。隨著遞送技術和聯合方案的優化,干細胞有望成為早期腎病管理的核心手段,為患者帶來更優預后與生活質量。
相關閱讀:干細胞治療腎病腎功能多久能見效?基于3周至6個月的臨床觀察
參考資料:
Oshima, K., Kanda, Y., Nanya, Y.?et al.?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mildly reduced renal function as defined based on creatinine clearance before transplantation.?Ann Hematol?92, 255–260 (2013). https://doi.org/10.1007/s00277-012-1584-1
丘美蘭.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研究[D].福建醫科大學,2013.
Xiang, E., Han, B., Zhang, Q.?et al.?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event the progression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through inhibiting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Stem Cell Res Ther?11, 336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0-01852-y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