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amida cell在美國移植和細胞治療學會(ASTCT)和國際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串聯會議上公布了兩款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包括:
●干細胞療法Omisirge的擴大準入計劃(EAP)研究數據
●NK細胞療法GDA-201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期試驗數據
這些數據進一步證明了Gamida Cell的煙酰胺(NAM)技術通過增強細胞來開發潛在治愈療法的潛力。

全球首款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療法新數據公布!1年總生存期達84.2%
Omisirge是一款煙酰胺(NAM)修飾的同種異體臍帶血(UCB)來源的造血干細胞療法,于2023年4月17日被FDA批準上市,用以降低12歲及以上成人和兒童血癌患者因干細胞移植所發生的感染。受此消息影響,Gamida股價在當日暴漲50%,市值拉回9000萬美元。而Omisirge是首款獲批的現貨型細胞療法,也是全球首款基于大規模III期臨床獲批的現貨型干細胞移植療法。Omisirge以單次靜脈內劑量給藥,由來自臍帶血的人類同種異體干細胞組成,這些干細胞與煙酰胺(維生素B3的一種形式)一起處理和培養。

在近期公布的擴大準入計劃(EAP)中,評估了29例接受Omisirge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CT)的惡性血液病患者治療結果。該研究允許調理方案和支持性護理的機構可變性,更密切地反映現實世界的環境,為患者提供在完成3期試驗招募后、Omisirge獲批前治療的機會。
EAP組的數據顯示: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時間分別為13天和34天。感染(移植后100天的一級2-3級細菌/侵襲性真菌感染)為16.9%、3-4級移植物抗宿主病為10.3%、無病生存期(DFS)為82.5%和1年總生存期(OS)為84.2%,除了DFS低于P3-UCB實驗的87.3%外,其余結果優于先前的omidubicel 3期研究,這表明接受Omisirge移植的患者造血功能恢復迅速,移植后嚴重感染的發生率較低。

2019年,僅美國本土就約有8000名12歲及以上的血液惡性腫瘤患者接受了異體干細胞移植手術,其中多數患者將造血或骨髓干細胞移植作為臨床治療首選,以恢復患者骨髓功能。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尋到適配供體,臍帶血等替代品往往成為了患者的“沙漠之水”。但由于臍帶含有較少的干細胞和祖細胞,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植入,增加患者的感染風險,也延長了住院時間。
Omisirge獨特之處是,它屬于經過大幅改良的同種異體(現貨型)臍帶血細胞療法。作為全球首款現貨型干細胞移植療法,從機制上來講,Omisirge可使用離體培養來擴增和增強可移植的造血干細胞,從而實現更快的植入和潛在的降低移植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在臨床方面,Omisirge與其他用于移植并發癥的生長因子和免疫抑制藥物相比,提供了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造血干細胞移植預后管理方法。

冷凍保存的NK細胞療法GDA-201
GDA-201是一在NK細胞擴增過程中加入NAM(煙氨酸)制得的NK細胞產品,用于治療血液病和實體瘤。在臨床前研究中,NAM-NK表現出更好的細胞毒性以及更高的歸巢受體的表達,增殖能力和存活期得到增強。
在這項正在進行的針對復發/難治性B細胞CD20陽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同種異體冷凍保存NK細胞療法候選藥物GDA-201的多中心1期研究中,提供了前12名患者的初步數據。患者接受了包括CAR-T細胞治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在內的6種預先治療。
患者分為四個劑量組(2.5×107,5 x107,1×108和2×108細胞/千克),并與利妥昔單抗聯合用藥。沒有輸注反應、劑量限制性毒性或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7名患者腫瘤負荷下降。使用淋巴瘤療效評價標準Lugano進行的療效評估顯示,3名患者完全緩解(CR 42.9%),2名患者部分緩解(ORR 71.4%),2名患者病情穩定。兩名患者報告了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分別為1級和2級),尚無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或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該研究第四隊列患者的最高劑量水平為2×108個細胞/kg,目前正在進行治療和評估。完整結果預計將于2024年第一季度公布。

Gamida cell擁有其專有的NAM技術,旨在擴大靶細胞的數量并增加其功能,以增強靶細胞在開發為細胞治療候選藥物時的內在特性。其一方面可以抑制培養細胞的快速分化,從而提高干細胞和祖細胞在細胞培養過程中的擴增;另一方面可減少細胞特征的變化,從而提高在培養條件下擴增的造血干細胞的功能,包括它們在骨髓中的遷移、歸巢和定植。

研究表明,與正常NK細胞相比,以NAM擴增的NK細胞增殖更快,壽命更長,尤其擅長產生炎癥分子,并將其他免疫細胞招募到腫瘤中。此外,當與靶向抗體組合時,NAM-NK顯示出增強的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ADCC)。
我國干細胞療法未來可期
間充質干細胞(MSC)是再生醫學中常用的干細胞類型,其廣泛存在于其他組織中,包括脂肪組織、牙髓、腎臟、肺、肝臟以及圍產組織中(胎盤和臍帶等)。科學家們發現從臍帶中分離培養的間充質干細胞可對人體組織和器官有修復和再生的能力,且不受醫學倫理的困擾。所有的新生兒臍帶組織中都含有大量的干細胞,讓采集變得簡易可行。同時,在儲存方面,干細胞易于分離,純度高,無污染。擴增時培養體系統一,便于質控。可制成種子細胞凍存,細胞損耗小。

時至今日,在全球范圍內臍帶、胎盤間充質干細胞已經開展了上千項臨床研究,治療的疾病多為現階段多發性及疑難治療的疾病,包括關節炎、中風、肝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據Precedence Research數據,2021年全球干細胞治療市場規模為98.7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14.1億美元左右,并有望在2022年至2030年的預測期內以13.73%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
在當下世界各國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中,國內干細胞已經從過去的跟跑、并跑,迅速進入領跑世界再生醫學的國際第一方陣。尤其是在近兩年來,國內干細胞再生醫學技術已經進入高度成熟期和市場井噴期,繁花時代正在來臨,中盛溯源、霍德生物、啟函生物、睿健醫藥、呈諾醫學、艾爾普再生醫學等多家企業均有產品在2023年成功進入臨床階段。
放眼全局,2023年國內共有31款干細胞藥物臨床試驗申請獲CDE受理(搜索關鍵詞“干細胞”),而今年(截止2024年到2月26日),CDE已受理了6款干細胞療法的IND申請。以臍帶來源的MSC間充質干細胞產品為主,覆蓋癌癥、血液病、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骨和軟骨病、神經病學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皮膚病、糖尿病等多個領域。

而縱觀國內干細胞藥物注冊的蓬勃發展,也可以看到得益于政府出臺的積極政策,監管路徑日益清晰。尤其自2015年至今,從國家到各省、市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干細胞技術研發與轉化的政策及技術指導文件。2023年10月,我國首個人源干細胞國標在第四屆中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協同創新平臺大會上公布《生物樣本庫多能干細胞管理技術規范》(標準編號:GB/T42466-2023)使得我國干細胞研究和應用的規范化、標準化再上一個臺階,涵蓋采集和接收、復蘇和培養、冷凍與儲存、質量控制等多個方面。
隨著近年新技術的不斷突破與國家政策、監管制度日趨完善,我國干細胞療法相較過去幾十年中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此同時,由于干細胞相關產品在細胞來源、類型、制備工藝等方面差異較大,其治療機制和體內活性等相較傳統藥物更加復雜,所以干細胞在成藥上也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干細胞的安全性、誘導效率、臨床轉化工藝探索、研發成本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細胞治療的發展。在干細胞新技術的迭代,未來必將沖破這些局限性,成為解決眾多臨床未盡之需的重要主力軍。
參考資料:
1.https://www.biospace.com2.https://tandem.confex.com/tandem/2024/meetingapp.cgi/Paper/229513.https://tandem.confex.com/tandem/2024/meetingapp.cgi/Paper/234194.各企業官網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及時跟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