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臨床和實驗室結果記錄了一名56歲患者的銀屑病關節炎。標準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和甲氨蝶呤)無法解決癥狀。TNF-α 抑制劑(賽妥珠單抗聚乙二醇和阿達木單抗)被添加到治療方案中,但有一些副作用。
隨后開始了人類臍帶干細胞療法的試驗。通過去除紅細胞和離心從全臍帶血中富集和濃縮干細胞。患者通過靜脈內和關節內注射接受了幾次臍帶血干細胞輸注。這些干細胞治療與癥狀(關節痛和銀屑病斑塊)的緩解以及炎癥標志物 C 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的標準化血清學結果相關。
這些改善在治療后的前 30 天內就已顯現,并持續了一年多。該試驗的結果表明,臍帶血干細胞可能對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療價值,特別是對于那些不能耐受標準治療的患者。
臍帶血干細胞治療一例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案例報告

介紹
銀屑病關節炎 (PsA) 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可導致嚴重殘疾。它的特點是皮疹、疲勞和關節腫脹、疼痛。這種疾病可以是進行性的;大約20%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疾病形式,伴有多處關節畸形和骨質侵蝕。與PsA相關的炎癥會導致多種組織受損:胃腸道、心臟、肺、肝臟和腎臟。及早開始治療更有可能緩解癥狀和獲得更好的預后。
在這項研究中,測試了人類臍帶血細胞的一個子集作為PsA的實驗治療。臍帶血很容易獲得;許多臨床應用正在積極研究其再生能力。從歷史上看,臍帶血和臍帶血干細胞已被用于治療造血系統疾病;療法已經擴展到包括免疫調節。臍帶血含有不同類型的干細胞,可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治療和再生作用。鑒于有關再生和免疫調節作用的報告,測試CBSC是否存在PsA等炎癥是合乎邏輯的步驟。
案例報告
患者是一名56歲的男性,有兩年的關節炎癥狀病史。他出現關節僵硬和疼痛,尤其是掌骨和近端指骨關節。醒來時關節僵硬和疼痛更加明顯。初次就診六個月后,疼痛和僵硬進展到手腕、肩膀和下巴。值得注意的是,疼痛并沒有同時影響所有區域。
患者的實驗室結果、癥狀和治療的時間進程如圖所示1。

灰色箭頭所示的時間進程 [以月為單位,第一次臍帶血干細胞 (CBSC) 治療從第0個月開始。右邊的綠色面板描述了藥物和CBSC治療。左邊的面板描述了患者的癥狀和實驗室結果。實驗室結果的正常成人參考值在括號中。藍色背景的非典型結果,米色背景的正常結果。
NSAID:非甾體抗炎藥;CBSC:臍帶血干細胞;ESR:紅細胞沉降率;CRP:C反應蛋白。
患者最初接受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s) 和甲氨蝶呤治療,但改善甚微。合成皮質類固醇(潑尼松)的處方劑量逐漸增加。經過一年半的這些治療,關節炎癥狀沒有明顯改善。 在注射 certolizumab pegol 兩周內,關節癥狀惡化,軀干和腿部出現皮膚銀屑病斑塊。銀屑病斑塊變成了上肢、軀干和下肢的開放性傷口(圖2)。賽妥珠單抗被停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 TNF-α 抑制劑(阿達木單抗,商品名 Humira)。繼續潑尼松治療。阿達木單抗和潑尼松改善關節癥狀,但銀屑病斑塊在接下來的4-6個月內惡化。

方法:該患者尋求替代療法,并在位于巴拿馬共和國的一家干細胞診所接受了兩次臍帶血衍生細胞靜脈注射。注射間隔一個月;連續四天或五天施用200000個細胞(總共8×105或1×106個細胞)。
一周后,患者注意到銀屑病斑塊有所改善,關節疼痛有所減輕。在這些最初的臍帶血干細胞注射后兩個月,重復了實驗室測試。炎癥標志物增加:紅細胞沉降率 (ESR) 為 85,CRP水平翻了一番,達到10.3 mg/L。類風濕因子也翻了一番(達到 1280)。抗 CCP 保持不變(>100 U/mL,與 < 20 U 的正常值相比)。
盡管實驗室數據缺乏改善,但患者對銀屑病斑塊數量和大小的減少以及他的活力感改善感到鼓舞。他在美國尋求臍帶血干細胞治療,并進行了三輪注射,這是在巴拿馬首次干細胞注射后的六個月。美國診所的醫生選擇了一種治療方法,其中包括數量增加50倍的有核臍帶血干細胞。大約5×107個CBSC被靜脈內和關節內注射,每月一次,持續三個月(圖1和3)。患者報告相關的關節疼痛和腫脹逐漸改善,“能量水平更高”并且身體能力增強。
第三次CBSC治療后,銀屑病斑塊得到極大消退(圖1和圖2)。
軀干和四肢幾乎完全沒有銀屑病斑塊。剩下的少數幾個明顯變小了,凸起和紅色都變少了,而且不再有鱗。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輪CBSC注射后,ESR和CRP的炎癥標志物在正常范圍內。紅細胞沉降率 (ESR) 測得為 9 mm/h,CRP值為0.28mg/dL)。
最后一次CBSC注射后五個月,ESR和CRP水平保持正常。初次CBSC注射后18個月,ESR和CRP水平略有升高,超出正常范圍,但遠低于CBSC治療前報告的水平。
在 CBSC 治療期間和之后繼續減少潑尼松的劑量。患者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報告任何顯著的生活方式改變(沒有消遣性藥物、吸煙、酒精的使用非常有限)。沒有與 CBSC 治療相關的嚴重并發癥。第 5 次也是最后一次注射后 48 小時出現輕度后遺癥;患者有兩天的流感樣癥狀(輕微發熱反應和肌肉和關節全身酸痛)。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淋巴細胞計數是正常的。隨著炎癥性關節炎癥狀的減輕,人們對運動的耐受性增強了。
討論
患者報告說,在最初的小劑量CBSC注射(大約1×106個細胞)后,幾乎立即出現了小的、逐漸的改善。經過幾個月和更多數量的CBSC(大約5×107), 炎癥血清學標志物落入正常范圍,銀屑病斑塊的數量、大小、顏色和稠度都有顯著改善。隨著更多研究的發表,我們將了解劑量、預期時間進程和預期結果。該患者的總體結果表明,應該對CBSC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試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首次CBSC注射后>12個月),他的癥狀明顯減輕。
文章亮點
案例特點:一名 56 歲男性患者因關節僵硬和疼痛、皮膚損傷和疲勞就診。
臨床診斷:掌骨和近端指骨關節腫脹、疼痛和運動范圍縮小;關節癥狀進展到包括腕關節和肩關節。醒來時僵硬和疼痛更加明顯。兩年的關節炎癥狀先于紅色鱗狀皮膚損傷。
鑒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二期梅毒。
實驗室診斷:臍帶血干細胞 (CBSC) 治療后,C 反應蛋白 (CRP) 和紅細胞沉降率 (ESR) 的值變得正常。
病理診斷:解剖病理學表明銀屑病關節炎 (PsA) 在用 CBSC 治療后得到解決。
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潑尼松(類固醇)、甲氨蝶呤、TNF 阻滯劑(賽妥珠單抗和阿達木單抗)和臍帶血干細胞。
相關報道:間充質干細胞(來自骨髓或脂肪)已被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