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被自身免疫系統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長期以來,1型糖尿病患者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水平。然而,近年來,干細胞治療為1型糖尿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2024年,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本文將概述這些最新研究成果。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長期血糖水平升高,分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種類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95%,而1型糖尿病僅約占5-10%。
盡管1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相對較小,但它通常發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長期健康影響尤為顯著。由于其發病機制特殊、治療難度大,一直是醫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

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但存在諸多不足。包括血糖控制精度不夠、患者需終身依賴、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和低血糖事件。胰島移植雖有進展,但供體短缺使其難以廣泛應用。
在這一背景下,科研人員將目光投入向干細胞,通過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胞的潛能,成為這一瓶頸的希望所在。以下是今年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盤點2024年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4年2月21日,武漢科技大學天佑醫院內分泌科在國際期刊雜志《細胞和組織儲存》發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基質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的療效:系統評價》的文獻綜述。[1]

本次研究通過截至2023年7月,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中檢索了有關間充質基質細胞對T1D的影響的文章。通過引文手動搜索其他相關研究。評估了HbA1c、FBG、PBG、胰島素需求和C肽。使用ROB 2.0和ROBINS-I工具評估偏倚風險。納入了6項隨機對照試驗(RCT)和8項非隨機對照試驗(nRCT)。
- 盡管研究存在異質性,但14項研究中有10項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至少一種血糖結果顯著降低或反應改善。而其余四項研究未顯示顯著改善。
- 大多數研究表明,干細胞移植后FBG、PBG、HbA1c 和胰島素需求顯著下降,而C肽水平增加。
本系統評價代表了對干細胞是否有助于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最新評估。本評價的優勢在于其嚴謹的方法論,包括明確的資格標準和在綜合數據庫中的廣泛搜索。文獻檢索采用了全面的策略,涵蓋了與本評價目標相關的所有相關方面。
2024年6月21日,福泰制藥(Vertex)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第84屆科學會議上宣布了其用于治療1型糖尿病(T1D)的細胞療法VX-880的Ⅰ/Ⅱ期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2]

本次臨床數據的公布也讓全球5億糖尿病患者看到了擺脫胰島素的希望。
- 在A階段和B階段中,所有用VX-880治療的患者都有超過第90天的隨訪數據,并證明了胰島細胞植入和葡萄糖響應性胰島素產生;
- 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標均有改善,包括HbA1c下降、血糖時間范圍內上升、胰島素使用減少或消除;
- VX-880通常耐受性良好;
- C部分同時給藥正在進行中。
在最新的VX-880 I/II期臨床試驗A和B部分患者的長期數據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接受Vertex候選藥物治療后達到了胰島素獨立。要知道,在VX-880治療之前,所有入組患者均患有長期T1D,無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平均每天需要34.0單位的胰島素,并且在治療前一年有反復嚴重低血糖事件(SHE)的病史篩選。
A部分和B部分的所有患者現已接受超過90天的隨訪,并在第90天的混合膳食耐受試驗 (MMTT) 中證明了胰島細胞植入和內源性葡萄糖反應性胰島素產生。所有患者的所有指標均表現出血糖控制得到改善,包括HbA1c降低、連續胰島素監測時間范圍改善以及減少或消除外源性胰島素的使用。

其中,兩名患者在VX-880輸注后隨訪12個月(至少)達到了研究終點,即在90天至12個月期間消除了嚴重低血糖事件(SHE)。
- 第一位患者在治療270天后實現了胰島素獨立,并持續到隨訪的第24個月,該患者患有1型糖尿病(T1D)將近42年,每天接受34個單位的外源胰島素。
- 第二位患者在第180天開始不再使用胰島素,并持續了12個月的隨訪。該患者患 T1D長達19年,每天接受45.1個單位的胰島素。該患者在第15個月時不得不重新開始胰島素治療,但每日劑量大大降低,僅為4個單位。
- 第三位患者在治療180天后就不再需要胰島素了。
迄今為止,所有服用VX-880的患者總體耐受性良好。大多數不良事件 (AE)為輕度或中度,沒有與VX-880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除了胰島素獨立性外,I/II期研究的新數據還顯示,VX-880在90天時誘導了研究A部分和B部分所有參與者的胰島細胞移植。而現在這些患者能夠產生內源性葡萄糖反應性胰島素,并在各種指標(包括HbA1c和時間范圍)上表現出更好的血糖控制。
2024年7月30日,美國再生研究中心在國際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接受干細胞教育者治療后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胰島素產生細胞 (PB-IPC) 葡萄糖轉運蛋白2 (GLUT2) 表達增加》的臨床研究成果。[3]

本次研究招募了近期發病的T1D受試者(n=9,年齡從11到38歲,3名女性和6名男性)并檢測他們的PB-IPC水平。
1.C肽水平升高,胰島素劑量減少
- 流式細胞術分析顯示,在接受干細胞教育療法治療一個月后,近期發病的T1D患者GLUT2 + CD45RO + PB-IPC的百分比顯著增加。(圖1A.B)
- 臨床數據顯示,接受干細胞教育者療法治療后的第一個月,T1D患者的C肽水平較基線水平顯著升高,血糖控制得到改善,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和總胰島素劑量減少。
- 流式細胞術顯示該糖尿病前期受試者的 GLUT2+PB-IPC百分比較低,為7.64%。接受干細胞教育者療法后,GLUT2+PB-IPC百分比在第一個月的隨訪中增加到60.64%,在第三個月的隨訪中增加到94.6% (圖1C)。
該受試者在隨訪期間保持正常的血糖控制,HbA1c為5.2%。這表明干細胞教育者療法可以預防1型糖尿病 (T1D) 的發展。

2.長期1型糖尿病患者來源的PB-IPC中GLUT2的表達上調
受試者HU2003自1歲起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至今已有58年,但接受干細胞教育者治療后:
- GLUT2+CD45RO+PB-IPC比例從治療前基線的0%上升至第六個月的72.09%,第12個月隨訪時上升至89.89%。
- 每日胰島素總劑量減少約30–40%,血糖控制得到改善。(圖2)

綜上所述,流式細胞術顯示,在干細胞教育者療法治療后,其PB-IPC上GLUT2表達明顯上調,IL-1β陽性細胞水平明顯下調,從而改善1型糖尿病的臨床結果。
2024年9月25日,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沈中陽、王樹森研究組,北京大學昌平實驗室鄧宏魁研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細胞》發表題為《1型糖尿病患者腹部前直肌鞘下化學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源的胰島移植》的臨床研究論文。[4]
在這項突破性研究中采用了一種創新的化學重編程技術。這種方法使用特定的化學小分子,而非傳統的基因操作,來誘導成熟細胞重返多能狀態。該技術因其安全性和效率而備受關注,并于2024年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該項技術的首例受益者是一名25歲的女性患者。本研究報道了該患者臨床治療達到1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臨床終點的數據。在證明安全性的基礎上,本研究獲得了臨床有效性的關鍵數據:在證明安全性的基礎上,本研究獲得了臨床有效性的關鍵數據:
1.血糖恢復正常,外源胰島素需要量持續下降
- 在移植后恢復了內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調控,移植75天后完全穩定地脫離胰島素注射治療,目前療效已穩定持續1年以上。(圖3A)
- 在移植前三個月內,患者通過CGM監測的空腹血糖 (FBG) 為210±59(平均值±SD) mg/dL。移植后,FBG逐漸下降。在實現胰島素獨立后,患者的FBG維持在糖尿病診斷閾值以下(126mg/dL)(圖3B)。
- CGM 數據顯示,與基線測量值相比,患者的血糖在范圍內時間 (TIR) 獲得了顯著改善。在1年終點時,患者的TIR已>98%達8個月,與基線TIR 43.18%相比有顯著改善(圖3C)。
- 患者的HbA1c值從基線時的7.57%下降到第75天訪視時的6.50%。在第120天訪視時,患者的 HbA1c 值下降至5.37%并在此后維持在非糖尿病范圍(<5.7%)。(圖3D)

FBG、TIR和HbA1c的改善以及胰島素獨立的實現表明患者在CiPSC-胰島移植后血糖控制得到恢復。
2.患者內源性、葡萄糖反應性胰島素分泌得到恢復
- CiPSC-胰島移植后,患者空腹血清C肽水平(基線時檢測不到)迅速升高,到移植后第二周達到59.6–102.6 pmol/L 的水平。從第28天的隨訪開始,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進一步升高。在停止胰島素治療后,空腹C肽達到穩定水平,在第120天的隨訪中,C肽分泌物的進餐反應性進一步改善。(圖4A)
- 從第180天起,患者的糖耐量進一步改善,在隨后的OGTT中表現相對穩定(圖4B和D)
- 第180、270和365天的OGTT測試顯示C肽峰值分別為 1,847.0、1,439.9 和 2,472.6 pmol/L,而C肽峰值相對于空腹C肽值的倍數變化分別為3.5、2.8和3.4(圖4D)。
這些數據表明,自第180天就診以來,與第75天相比,移植物對口服葡萄糖的反應產生了更強的胰島素分泌。

這些結果表明移植的CiPSC胰島具有良好的移植物功能,并且患者內源性、葡萄糖反應性胰島素分泌得到恢復。
3.安全性良好
T2W-FS和T1W-FS圖像均顯示在1年的隨訪期間移植部位沒有形成畸胎瘤的證據。
綜上所述,干細胞移植75天后,患者完全擺脫了胰島素注射治療,這一效果持續超過一年。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各項糖尿病相關指標均達到正常人水平,實現了1型糖尿病的臨床功能性治愈。這一成果標志著干細胞治療在1型糖尿病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24年11月4日,福泰制藥(Vertex)發布了一項重大聲明。VX-880的1/2期試驗正在轉為3期關鍵試驗,共招募50人。[5]

VX-880是一種基于干細胞的療法。這種療法通過干細胞體外誘導完全分化生成胰島細胞,這些細胞能夠產生胰島素,然后被移植到患者體內以恢復正常的血糖調節功能,用于治療伴有嚴重低血糖事件和伴有低血糖意識障礙的1型糖尿病(T1D)患者。
這是1型糖尿病 (T1D) 的重大突破。這是全球首個首次針對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細胞療法進入3期臨床試驗。如果3期臨床試驗結果繼續顯示出積極的效果,VX-880有望成為首個獲批用于治療1型糖尿病的干細胞療法,為患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治療選擇。
干細胞在治療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機制
- 分化為胰島素分泌細胞:干細胞具有多能性,可以分化成胰島β細胞,這些細胞能夠產生胰島素。例如,通過化學重編程多能干細胞(CiPS細胞)分化而來的胰島細胞可以移植到患者體內,恢復胰島素的正常分泌功能。
- 免疫調節作用:干細胞還具有免疫調節功能,能夠調節免疫反應,糾正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問題。這種機制有助于防止胰島β細胞的進一步破壞,從而維持胰島素的穩定分泌。
- 促進胰腺再生:干細胞移植可以促進胰腺的再生,增加胰島β細胞的數量,從而提高胰島素的分泌能力。這為糖尿病干預提供了新的選擇。
- 改善血糖控制:通過上述機制,干細胞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力。患者在移植后能夠完全脫離胰島素注射治療,并且血糖水平長期穩定。
結論
2024年,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化學重編程技術、干細胞封裝技術等方法,為1型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驗證了干細胞治療的可行性,還在臨床實踐中展示了其巨大的應用潛力。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干細胞治療有望成為1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療手段,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治療選擇。
相關閱讀: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的新聞咨詢請點擊這里!
參考資料:
[1]Liu, J., Yang, Y. & Qi, Y. Efficacy o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1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Cell Tissue Bank 25, 663–676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0561-024-10128-1
[2]https://news.vrtx.com/press-releases
[3]Zhao, Y.; Veysman, B.; Antolijao, K.; Zhao, Y.; Papagni, Y.; Wang, H.; Ross, R.; Tibbot, T.; Povrzenic, D.; Fox, R.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Glucose Transporter 2 (GLUT2) on the Peripheral Blood Insulin-Producing Cells (PB-IPC)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after Receiving Stem Cell Educator Therapy. Int. J. Mol. Sci. 2024, 25, 8337. https://doi.org/10.3390/ijms25158337
[4]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s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Wang, Shusen et al.Cell, Volume 187, Issue 22, 6152 – 6164.e18
[5]https://news.vrtx.com/press-releases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