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一種由于發育期間腦部受損而導致的終身性神經功能障礙,傳統治療方法如康復訓練和藥物干預通常僅限于癥狀管理,并不能實現對受損神經結構的根本性修復。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但無法逆轉或修復已經發生的腦損傷。
隨著神經干細胞(NSCs)的研究進展,一種新的治療可能性出現了。神經干細胞憑借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精準的靶向性和多維度的修復能力,為突破腦癱治療瓶頸提供了前沿的選擇。NSCs不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潛能,還能通過旁分泌作用促進局部微環境的恢復,這使得它們成為治療腦癱的理想候選者。
本文將基于近來的研究進展,詳細解析神經干細胞治療腦癱的五大核心優勢:包括其機制特性、臨床應用等。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探討,我們將揭示神經干細胞療法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以及它如何為腦癱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神經干細胞如何改寫腦癱治療?5大核心優勢及臨床案例深度剖析
一、精準的神經再生能力:靶向修復損傷的神經環路
神經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定向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直接替代受損的神經組織。例如,在動物模型實驗中觀察到,移植后的NSCs能夠遷移至腦損傷區域,分化為具有功能性的神經元,并成功整合進宿主的神經網絡,促進突觸重塑及神經環路的重建。
臨床研究表明,接受神經干細胞治療的腦癱患兒,其大腦內的葡萄糖代謝活性顯著增強,這表明存在實質性的神經功能恢復。這種精準且有效的再生能力,遠遠超出了傳統藥物療法僅能提供癥狀緩解的效果。相較于傳統治療方法,NSCs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癥狀,更重要的是,它們通過修復和替代受損的神經結構,從根本上促進了神經系統的康復與功能恢復。
二、多靶點協同作用:從結構修復到功能重塑
神經干細胞(NSCs)的治療效果不僅依賴于細胞替代,還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機制實現多維度的修復和再生:
1.旁分泌效應:神經干細胞能夠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等,這些因子有助于促進神經軸突的再生以及髓鞘的形成,從而支持受損神經組織的恢復。
2.免疫調節:研究表明,NSCs可以通過抑制促炎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來減輕神經炎癥,減少對腦組織的二次損傷。此外,它們還能調節局部免疫反應,創造有利于神經修復的微環境。
3.血管新生:NSCs還具有誘導血管新生的能力,通過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以改善受傷區域的血液供應,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這對于維持神經元存活和促進組織修復至關重要。
這種多靶點、協同作用的方式使得NSCs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能有效地替換受損的神經結構,還能顯著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能力和語言技能。
三、臨床優勢:精準干預與功能改善的多維證據
3.1 運動功能提升的顯著性
2017年,大連三甲醫院副院長帶領團隊正式啟動了中國第一個神經干細胞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研究項目。證明接受干細胞治療的患兒在運動功能、精細運動以及精神癥狀等方面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特別是精細運動和行走能力尤為明顯。
患者錦軒因腦炎,病情進一步加重,無法站立和走路,持續流涎,不能理解問他的問題,也不能配合動作。“醫生們說錦軒這種情況,唯一的希望就是干細胞治療。”錦軒的叔叔經上海、北京的專家推薦,通過原國家衛計委官網公布的首批備案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最終聯系到國內醫院團隊。

目前錦軒已完成一個治療療程,即3次神經干細胞輸注,歷時3個月。至于療效,錦軒的叔叔這樣描述,“應該說每一次的變化都不一樣,第一次做完之后就可以走路,雖然走得不是很穩。第二次輸注完左肢有力,第三次以后左肢力量明顯加大。另外之前有明顯的流口水的現象,現在已經基本上不流口水。也會有意識地發一些音節出來,發病的時候是沒辦法的。”
項目組負責功能評估的李穎、李曉艷等醫護人員表示,“目前看治療效果明顯,表現為已經可以獨立行走50米以上,能借助圍欄自主完成爬樓梯等動作,自主單音節發音,成功摘掉了以往寸步不離的口水巾,能與他人進行簡單的情感溝通。”
綜上所述,此案例展示了神經干細胞治療對于小兒腦癱患者運動功能提升的顯著性。特別是,在精細運動能力和行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為其他類似病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數據和支持。
相關閱讀:從無力到掌控:干細胞療法助力腦癱患者重獲肌肉控制能力
3.2 認知與感覺功能的協同改善
2014年,印度醫院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布了一篇《人類胚胎干細胞移植對腦癱患者的治療潛力》的研究結果。

該研究共包括91名患者,所有患者均開始強化給藥。
不同年齡組及性別在各階段的評分改善情況
- 年齡組:評估分數變化顯示,≤2歲和12-18歲年齡組所有患者在T1結束時得分至少提高1分;2-4歲(92.9%)、4-6歲(90.5%)、6-12歲(92.3%)年齡組在 T1 結束時有較高比例患者評分改善。
- 性別:到T4結束時,100% 的女性患者(26/26)和92.3%的男性患者(60/65)GMFCS-E&R評分至少提高1分。(見圖1)

認知技能評估及SPECT掃描結果
- 認知技能評估:除評分外,研究還評估患者認知技能。在T4結束時,使用11個參數評估,總體69%的患者認知技能改善,其中微笑(81.7%)、識別 / 意識(80.3%)、攻擊性(78.9%)、服從命令(74.5%)等參數改進更為顯著。(見圖2)
- SPECT掃描結果: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SPECT掃描顯示,接受胚胎干細胞治療后灌注得到改善。(見圖3)


綜合上述兩點,干細胞移植對于腦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和認知能力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并且不同年齡段和性別的患者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這些發現為未來干細胞療法在腦癱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3 給藥途徑的創新性與長期療效
NSCs可通過鞘內注射、經鼻給藥等途徑精準遞送至中樞神經系統,繞過血腦屏障限制,減少全身副作用。例如,2023年,國內三甲醫院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腦癱患者鼻腔內注射神經干細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一項隨機1/2期對照試驗》的研究成果。

研究中共有24例患者完成了全部24個月的臨床隨訪,其中1例因當地新冠疫情而失訪。
- 基于基線及24個月終點時的量表數據對比分析,我們發現治療組在接受NSCs鼻腔注射后,在多個方面表現出顯著優于對照組的趨勢。特別是自理能力和粗大運動功能(通過ADL和GMFM-88量表評估)相較于治療前有了明顯提升。
- 此外,治療組患者在精細運動、社交技能、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評分也有上升趨勢,盡管某些項如FMFS、SS、LAS、EAS以及GMFM-88-B的改善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但整體上仍呈現出積極的變化。
-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根據SDSC評分)有所改善,而對照組則未見類似改善。
為了進一步探討NSCs改善CP患者臨床癥狀的具體起效時間和效果穩定性,我們對不同時間點的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除了手部精細運動(FMFS)和GMFM-88-A外,其余所有評估項目均顯示出統計學意義上的進步。
- 例如,自我護理能力(ADL)、站立(GMFM-88-D)和步行/跑步/跳躍(GMFM-88-E)等活動早在治療后1個月內就開始顯著改善;
- 到了第3個月,表達能力和粗大運動整體功能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 而在第6個月時,社交技能得到增強,并且之前獲得的各項改善都得以保持。
- 但是對于復雜的手部精細動作,直到24個月后才開始顯現顯著改善。

安全性:在為期24個月的研究期間,共有25例患者接受了神經干細胞聯合康復治療或單純康復治療。在整個隨訪期內,未觀察到與鼻腔給藥治療或神經干細胞移植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所記錄的不良事件主要為輕度至中度(I級和II級),且多為短暫性,持續時間從數小時到3天不等。具體而言,在治療組中僅發生了4例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鼻腔內施用NSCs復合貼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它能夠在保持腦癱患者長期安全性的情況下,顯著提高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特別是在早期粗大運動能力的恢復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
詳情請瀏覽:全球首個神經干細胞鼻內給藥,顯著提高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
四、治療窗口靈活性與安全性優勢
1.廣泛的適應癥范圍
神經干細胞療法展現出了廣泛的適用性,不僅對痙攣型和共濟失調型等不同亞型的腦癱患者顯示出積極療效,而且對于處于疾病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損傷同樣具有修復潛力。這種廣泛的適應性使得神經干細胞成為一種極具前景的治療方法,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腦癱患者的治療需求。
2.低免疫原性的顯著特點
得益于其低免疫原性特征,同種異體來源的神經干細胞在移植時無需進行復雜的組織配型過程。臨床數據顯示,此類細胞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發生率低于1%,極大地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此外,主要副作用僅表現為短暫的發熱現象,這進一步表明了該療法在減少患者身體負擔方面的優勢。
3.創新的給藥途徑設計
為了最大化治療效果并降低治療風險,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鞘內注射和經鼻給藥這兩種優化的給藥途徑。這些方法能夠有效地繞過血腦屏障這一傳統藥物遞送的重大障礙,從而提高神經干細胞在腦部的有效駐留率。同時,相較于傳統的侵入性手術操作,鞘內注射和經鼻給藥減少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降低了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風險,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療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治療的成功率,也改善了患者的整體治療體驗。
五、產業化與聯合治療的增效潛力
1.標準化制備流程
基于國家干細胞轉化資源庫正式發布《人組織來源神經干細胞資源庫建設技術規范(試行)》。我國已經成功建立了神經干細胞庫。這不僅確保了細胞產品的活性和穩定性,還為大規模臨床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標準化的制備流程使得每一次治療都能使用高質量、一致性良好的細胞,從而支持了產業化的推進。
2.聯合療法的突破性進展
神經干細胞療法展現出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的巨大潛力。當與康復訓練、電刺激或基因編輯技術等聯用時,可以顯著放大治療效果。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將神經干細胞移植與機器人輔助訓練相結合,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速度提高了大半。這種協同效應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案開辟了新路徑,并可能改變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格局。
3.治療范圍的擴展
神經干細胞的作用機制同樣適用于其他類型的神經系統疾病,如脊髓損傷和缺氧缺血性腦病。這意味著它們不僅限于治療特定類型的腦癱,而是能夠作為一種通用性的解決方案來促進兒童神經系統的康復。
挑戰與未來展望
盡管神經干細胞治療前景廣闊,仍需解決以下問題:
劑量標準化:現有臨床試驗中細胞劑量差異較大,需通過III期研究確定最優方案。
個體化治療:基于患者年齡、損傷類型和分子標志物的精準分型,將成為療效優化的關鍵。
結語
神經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獨特優勢,不僅體現在其超越傳統療法的修復能力,更在于其開創了“精準神經重建”的新紀元。隨著《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的完善及Ⅲ期臨床試驗的推進,這一療法有望在2025-2030年間實現從“替代性選擇”到“一線方案”的升級,重塑全球數百萬患兒的生活軌跡,為腦癱患兒帶來新的希望。
相關閱讀:腦癱治療選間充質還是神經干細胞?機制、療效和安全性的全面對比
參考資料:
Shroff, G., Gupta, A. & Barthakur, J.K.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J Transl Med 12, 318 (2014). https://doi.org/10.1186/s12967-014-0318-7
Lv, Z., Li, Y., Wang, Y.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utcomes after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cerebral palsy: a randomized phase 1/2 controlled trial. Stem Cell Res Ther 14, 23 (2023). 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2-03234-y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