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發生是神經元產生的過程。這個過程在胎兒發育期間最為活躍,此時神經發生負責填充正在發育的大腦。神經干細胞 (NSC) 是自我更新的多能細胞,可分化為神經系統的主要表型。這些細胞類型包括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神經祖細胞 (NPC) 是干細胞分裂的后代,通常在體內經歷有限數量的復制周期。
神經干細胞移植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中的作用
神經干細胞移植在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機制
神經干細胞(NSCs)作為再生醫學的重要工具,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藥物開發中展現出獨特潛力。
一、神經干細胞的核心治療機制
分化替代與神經環路重建:NSCs可定向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直接補充因疾病或損傷丟失的神經細胞。例如,在帕金森?。≒D)中,NSCs可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恢復黑質-紋狀體通路功能;在阿爾茨海默?。ˋD)中,分化為膽堿能神經元以改善認知功能。動物實驗顯示,移植的iPSC-NSCs在小鼠腦卒中模型中存活超過4個月,且顯著改善運動功能。
旁分泌效應與微環境調控:NSCs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如BDNF、NGF、VEGF)和抗炎因子,發揮以下作用:
- 抑制神經炎癥,減少膠質細胞異常增生;
- 促進血管新生,改善損傷區血供;
- 保護殘存神經元免受氧化應激和興奮毒性損傷。
例如,間充質干細胞(MSCs)通過旁分泌作用顯著降低AD模型小鼠的β淀粉樣蛋白沉積。
免疫調節與炎癥抑制:NSCs可調節小膠質細胞和T細胞活性,減輕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慢性炎癥反應。臨床研究顯示,MSCs移植治療多發性硬化癥(MS)可減少病灶數量并延緩病情進展。
激活內源性修復機制:移植的NSCs可刺激宿主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增殖,并引導其遷移至損傷部位。例如,在脊髓損傷模型中,外源性NSCs通過分泌GDNF促進內源性神經元再生,改善運動功能恢復。
二、在藥物開發中的關鍵作用
疾病機制研究與靶點發現:NSCs為解析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理機制提供了模型。例如,華山醫院團隊利用NSCs模型發現帕金森病新靶點FAM171A2,該蛋白與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結合,誘導神經元死亡?;诖税悬c開發的抑制劑已進入臨床前研究5。
藥物遞送系統的優化
- 組織工程支架:結合生物材料(如膠原蛋白、3D打印支架)增強NSCs存活與定向分化能力2。
- 外泌體遞送:NSCs分泌的外泌體攜帶miRNA和神經營養因子,可作為無細胞治療載體,降低免疫排斥風險。
臨床試驗進展與療效驗證
- 帕金森病:2018年臨床試驗顯示,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改善PD患者癥狀,且安全性良好。
-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鞘內注射自體骨髓MSCs可延緩病情進展,ALSFRS-R評分穩定率達80%。
- 脊髓損傷:日本批準的Stemirac療法(間充質干細胞靜脈注射)使13例患者中12例運動功能提升,其中1例癱瘓患者恢復腳部活動能力。
聯合治療策略的開發
- 基因編輯技術:通過CRISPR/Cas9修飾NSCs,使其過表達神經營養因子(如GDNF),增強治療效果。
- AI輔助篩選:如華山醫院利用AI預測蛋白結構并篩選小分子化合物,加速藥物開發流程。
神經干細胞的興起
1992年,雷諾茲和韋斯首次從成年小鼠腦組織的紋狀體組織中分離出神經干細胞,包括腦室下區,這是一個神經源性區域。從那時起,神經祖細胞和干細胞就從成人大腦的各個區域分離出來,包括脊髓等非神經源性區域,以及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物種。在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神經祖細胞可以留在增殖的未分化細胞池中,也可以退出細胞周期并分化。過去二十年來,神經干細胞研究和應用取得了巨大進展。
NSC 可在體外和體內進行調節,這代表著不同的商業產品機會。神經干細胞已成為研究界的深切關注對象,因為它們有可能用于藥物發現和輸送應用,以及神經毒理學評估工具。NSC 移植還代表了一種突破性的方法,可用于治療一系列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和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包括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和脊髓損傷等。
此外,神經干細胞和祖細胞提供了對旨在影響腦功能或生理的藥物進行安全藥理學評估的潛力。隨著對人類細胞進行測試變得越來越可行,公司開發疾病特異性細胞檢測的潛力也越來越大。作為新型藥物輸送劑,神經干細胞在殺死神經膠質瘤和其他癌癥方面也顯示出希望。為了促進這些進步的研究,神經干細胞產品和服務市場已經出現了一個龐大而多樣化的市場。神經干細胞市場的一個蓬勃發展的組成部分是研究試劑/用品市場。
神經干細胞移植的現狀
盡管進入臨床試驗的成人干細胞療法數量不斷增加,但神經干細胞療法的開發卻受到準入壁壘的影響,包括專利限制、神經干細胞應用的復雜性以及進行昂貴臨床試驗的負擔。盡管存在這些限制,但目前仍有數十家公司正在開展利用神經干細胞和祖細胞作為治療產品的臨床前和臨床項目。
制藥公司對神經干細胞和祖細胞表現出濃厚興趣。由于神經干細胞具有可塑性、能夠發育成神經系統的主要表型以及無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因此已被提議用于各種制藥應用,包括:
- 神經毒性測試
- 細胞療法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 神經組織工程與修復
- 藥物靶標驗證與測試
- 個性化醫療
制藥行業對神經干細胞產品的利用代表了整個NSC市場中蓬勃發展的一個領域。該行業感興趣的是利用神經干細胞來治愈自然再生能力有限的組織,包括人類大腦和脊髓。
新藥開發成本極高,而將新化合物推向市場的成功率難以預測。因此,制藥公司必須盡量減少后期產品失敗,包括候選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時可能出現的意外神經毒性作用。最好盡早使用與人類高度相關的體外檢測方法測試候選藥物。由于神經干細胞具有分化成幾乎所有主要神經系統表型的潛力,因此它們是設計此類神經篩選檢測方法的理想細胞類型。
干細胞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治療方法這一概念并不新鮮。盡管人們已經探索神經干細胞 (NSC) 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神經發育疾病已有二十多年,但最近從人類誘導多能細胞開發NSC的進展加速了人們對開發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療法的興趣。由于在動物模型上進行的臨床前和臨床試驗獲得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公司已開始使用來自不同來源的 NSC 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公司開發通過直接細胞重編程來支持自體生成神經干細胞的技術。
全球有近10億老年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愈或阻止這些疾病的進展?,F有藥物有時可以緩解癥狀,但無法治療潛在疾病,因此急需替代方法。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成功分離、增殖和鑒定NSC,并且有確鑿的報道稱,移植的NS 可在人腦中形成神經發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市場內的制藥公司、研究機構和初創公司之間的合作活動也呈現激增之勢。
神經干細胞移植的未來
如今,神經干細胞 (NSC) 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為治療應用和藥物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誘導性多能干細胞 (iPSC) 衍生的NSC、直接細胞重編程和生物工程神經組織的進展正在加速再生醫學的潛力。同時,人工智能和高通量篩選的整合正在簡化藥物發現工作,使NSC成為神經毒性測試和個性化醫療的寶貴工具。
隨著生物技術公司和制藥巨頭的投資不斷增加,以及監管支持不斷增加,神經干細胞療法的商業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近了一步。盡管仍存在挑戰,包括監管障礙和可擴展性問題,但NSC研究背后的勢頭預示著未來十年將是一個變革性的十年——神經干細胞可以重新定義我們治療和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式。
總結
神經干細胞通過多機制協同作用,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從病因干預到功能修復的全新策略。隨著組織工程、基因編輯和AI技術的融合,其臨床應用正從“替代治療”向“精準調控”演進。未來需加強跨學科合作,攻克標準化生產與長期安全性評估難題,推動NSCs療法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普惠。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